春风化雨铸师魂 丹心向阳别样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师生参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前身蒙藏学校旧址 和字碑

    又是一年秋韵美,又是一载丰收时。在这丹桂飘香、硕果满枝的美好时节,迎来了中秋节与国庆假期的完美邂逅。

    百十芳华,弦歌不辍。2023年,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民大附中”)迎来建校110周年。在十年前的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民大附中全体学生回信,信中强调: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学校继承光荣传统,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殷殷关切系真情,声声嘱托暖人心。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学生的回信,让全体师生和校友们顿时沸腾了,纷纷用手机、网络等向亲友们传递着自己的振奋和喜悦……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领导更是高度重视,当即召开师生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民大附中师生,也是对全国所有民族教育战线师生的巨大鼓舞和殷切希望。我们务必逐条逐句地深入研究、深刻领会、扎实学习,并转化为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动力。”时任民大附中校长田琳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道出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之源,更指明了学校必须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阵地的光荣使命。”时任民大附中党总支书记的佟丽娟说。

    学校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容,就如何引导师生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行了翔实的部署:一是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以“专题”或“教学单元”的形式予以呈现;二是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中为学生厚植科学文化素养;三是在“活用教材”中为学生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四是在“文化浸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距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时间已整整十年,可对学校的师生们来说,仿佛就在昨天。十年来,学校师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遵循“三个着眼”——着眼有形、着眼有感、着眼有效,常态化举办“三交”(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以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引导师生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阿慧是学校2013届毕业生,也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执笔人之一。当她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再次看到校园里的“和”字碑塑时,马上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2013年是学校建校100周年,我和同学们带着期待和兴奋,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我们特别汇报了全校同学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阿慧回忆道。

    “我是一名‘80后’教师,也是同学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以及回信的亲历者。十年来,校领导一直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作为头等大事,而且融入到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虽然我每天都过得忙碌而紧张,但一想到总书记的回信内容,我就感到无比充实且快乐。生活在这样一个团结、温馨的大家庭,我感到格外幸福。”青年教师杨金雪说。

    “在充满魅力的美丽校园,我几乎每天都会自然而然地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内容,也几乎每天都会感受到体现民族团结的一幕幕……就拿前几天的艺术节来说吧,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多个民族,每名同学都穿上了自己民族的服装,围成大圈手拉手跳舞。舞台背景音乐播放着‘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让我不由得想起歌曲《国家》,‘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这些美好的画面充分展现了我们共同的梦想和追求。”学生韩孟宜说。

    也许有人认为,时光的无影无声会淡化一所学校在人们心中的记忆。然而,随着学校建校110周年的临近,却又一次让我们的目光穿过辉煌的历史云烟,让悠久的往事渐渐浮出了岁月的尘土,让校园芳华演绎出了一种怀旧的思绪……

    钟灵毓秀誉满园。办学110年来,从学校走出的莘莘学子,足迹遍布祖国各地,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着力量。从当年的蒙藏学校到现在的民大附中,学校的名字已不仅是一所学校的符号,更是民附人的共同记忆。110年的厚重积淀,学校开拓进取的前瞻理念、精彩动人的育人故事,不仅令学生们倾羡仰望,更令毕业生时常追忆……

着眼“三个有”,激活“新引擎”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十年来,学校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激励下,在追寻构筑特色办学高地的征程上,把握“有形、有感、有效”的丰富内涵,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主线,在同心向党中培根铸魂,在常抓常新中固本强基,在凝心聚力中逐梦前行,显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一)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各项工作的统领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船重千钧掌舵一人。十年来,学校一以贯之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重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校党委始终把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引领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引领教师们心怀“国之大者”,让教师们能够将自身的学科特色、教学特长与“国之大者”相结合;引领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教师党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焕发价值内驱力;引领党员教师和群众教师凝心聚力,共同贯彻和落实党的政治工作方针和教育路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事务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民大附中的教师们坚持做到初心不改、使命不忘、本色不变,抓住重点、突出关键,为学生排忧解难,把一个个问题落实、落细,以热情体贴的温度提升学生的满意度,以辛苦指数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一点一滴的行动,筑起“民附人”钢筋铁骨的思想长城。

    (二)把推进思政一体化作为激活学校发展的新引擎

    思政一体化,实践出真知。十年来,学校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鼓舞下,通过扎实的实践,验证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实践的正确路径,更让思政一体化成为激活学校发展的新引擎。

    1.立足“课堂”,构建同心圆课程新体系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否顺利实现。因此,学校党委始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指导日常工作。实践证明,科学系统的课程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积极构建包括思政课程、通识课、实践课在内的“同心圆”课程新体系,以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以高效的思政课程正面引领。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思政理论课程,发挥主渠道作用。与此同时,鼓励通过开展说课大赛、讲课比赛、微课大赛、微视频大赛、优秀课件大赛、优秀案例征集评选等,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过组织召开课程建设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深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等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以科学的课程思政全面润育。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挖掘各门课程内在的育人元素,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使专业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与此同时,专门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思政课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实施“点对点”“面对面”辅导,探索如何在学科课程中精准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元素。 

    以丰富的实践课程拓展延伸。学校坚持每年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通过参观历史遗迹、瞻仰革命文物、挖掘红色革命故事、描绘家乡面貌新变化等形式,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广阔世界中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通过参观军事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实践场馆,增加学生可视化、沉浸式学习体验。

    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车佩璇躺在一片翠绿的草地上望向湛蓝的天空,学生艾丽娅也轻轻地坐在了旁边。车佩璇好像突然想到什么,看向艾丽娅:“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