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
■践行教育家精神 担当强国建设使命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教师代表,全面深刻阐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强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
坚守三尺讲台,肩负育人使命。与会教师代表中,有人坚守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线,攻关关键技术,培育人才队伍;有人扎根特殊教育,致力于让残障孩子“拥有如向日葵般灿烂的人生”;有人深耕思政课教学,尽己所能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他们抱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决心,不断为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红蓝两色”绘就教育人生画卷
讲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贺克斌
我于1980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1990年留校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大气污染来源和调控技术研究,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关键科技支撑。
红色是我事业的底色,蓝色是我要为祖国建设交出的完美答卷。我们团队没有缺席过任何一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大仗硬仗,出色完成北京夏奥、冬奥等历次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北京成为全球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成功的案例,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最重要的是,天更蓝了,空气更好了,增强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是对我多年教育科研工作的最大褒奖。
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的致信和李强总理的批示,我有4点体会。
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要有信仰坚定、忠于祖国的政治立场。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校党委书记带头给本科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我也积极参与,主讲“碳中和:中国与世界”部分。日常工作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政治上追求进步,毕业生当中90%以上都是共产党员。
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要有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清华大学鼓励并持续支持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培养的学生均投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线。
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要有奋发有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清华大学通过“2030创新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等。我作为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领域持续攻关,要努力为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要有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我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不管多忙都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我的导师郝吉明院士教育我们,要“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能,建报国之功”。他77岁仍奋斗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第一线,这就是教育家精神的体现。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会将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融合起来,为美丽中国建设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夯实科技基础,在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辈子做好特殊教育一件事
讲述人: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校长 张俐
扎根特殊教育已有近40个年头,我看到了一批批残障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经历了启音学校从简单的聋人识字场所发展为特殊教育学校,我见证了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巨大变化。
1986年,我参加工作来到这所学校,那时办学条件还很欠缺,校舍比较破旧,孩子很少,只有少数残障孩子能够接受特殊教育,社会上一部分人还对特殊学校师生存在误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从“支持”到“办好”再到“强化”特殊教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关心重视和发展特殊教育的决心。
这些年来,特殊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直接体现在我们学校的发展上,我们有了新校舍、新教师,学校建起了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构建了融合教育文化,越来越多的残障孩子走进学校、接受专业康复教育。他们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家庭。
我最自豪的,就是选择成为一名特教教师;最幸福的,就是一辈子做好特殊教育一件事。每一个残障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我们的使命就是为“折翼天使”插上“逐梦翅膀”,让残障孩子重拾向阳而生、向美而行的希望,实现人生蝶变。从教以来,我始终秉持“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鼓励孩子们要有梦想,勇于追梦,一起圆梦。
我们学生的舞蹈《最先出发》荣获江西省残疾人艺术汇演一等奖,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残疾人艺术展演;学校跆拳道队与健全人同台竞技,摘金夺银,两次代表江西省出战全国残运会,荣获2金1银2铜的好成绩。2019年,我被授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更让我备受鼓舞的是,2019年教师节期间,在人民大会堂我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的致信和李强总理的批示,我再一次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队伍的特殊厚爱和殷切关怀。作为特教教师、校长,我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强教必先强师”的嘱托,带领全校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既志存高远又求真务实,既学高德正又弘毅自强,既富有创新又勤于实践。我们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融入特殊教育实践中,乐教爱生、因材施教,为特殊儿童创造成长机会,打通残障学生就业通道,促进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融合发展,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讲述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燕连福
今年是我从教的第25个年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思政课改革的巨大进展,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小学院”成为“大学院”、思政课教师从“冷门职业”成为“紧俏职业”、思政课从所谓的“水课”成为学生欢迎的“金课”这一系列转变。我所在的学院成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涌现出一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优秀大学生村官、抗疫先进个人、见义勇为优秀学生。
多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这一核心任务,出台系列举措:切实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课程建设,将延安精神、西迁精神等融入学校思政课,建设“行走的思政课”“前沿的思政课”“指尖的思政课”,建成“大思政云平台”和虚拟教研室,打造10门慕课,拍摄系列短视频,在线学习超过100万人次。
基于西安交大建立的200多个实践基地,我带领学生完成300多万字的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和案例总结;指导学生成立“微宣讲团”,在22个省区市宣讲1000多场,受众超过5000万人次。
思政课强化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担当意识。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有50%留在西部工作,奉献西部大开发事业。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培养更多时代新人。
一是打造好一门课程,用好新出版的统编教材,依托“大思政课”基地,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讲好新时代伟大变革,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最新、最重要的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
二是建设好一支队伍,把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同践行思政课教师“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事业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三是培养好一批学生,以“听党指挥跟党走”为要求,强化“三全育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