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参”的三个层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常山县第一小学 陈用敏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中,把教师教学用书归入教学参考资料一类,于是我们习惯称它为“教参”。在我20多年的工作时间里,“教参”是最传统的教材配套教学资料。

前段时间发生了两件事,引发了我对“教参”的思考。

一位教师要外出培训一周,请我代课,临行前她特地来我办公室,告诉我教学进度后,慎重地把教材和“教参”一并放到我桌上;有一次,我偶然走进教师办公室,看到一位教师桌上放着一本“教参”,是新的,我顺手一翻,碎纸沫儿飘了一桌,看样子这书还没翻过。

两件事折射出日常教学中“教参”使用的两种常见现象:依赖与抛弃。

如今各类教学参考资料层出不穷,乱花迷人眼,而“教参”作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且与教材同步发行的权威教学参考资料,在实际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使用,本人认为还是有些讲究的。

第一层次:顺着用

“教参”编写者都是专家级人物,这本汇聚着专业智慧的读物,其引领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刚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长的新教师,对教材认识不充分,把握不准确,处理起教材也常常会有无从下手之感,应当视“教参”为知心朋友,常伴左右。处在这个时期的教师,通过经常性地阅读“教参”,适度揣摩,顺着编写者的指引,按图索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比较清楚地了解教材体系,理清整册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把握各项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明晰教学重难点的前后分布,打开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视野,从而逐步开启顺应本学科教学的基础路径。可以说,有了“教参”,新教师就持起入行“敲门砖”,能够顺风顺水上路了。

第二层次:拣着用

“教参”上的信息分门别类,对于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而言,应该懂得驾驭,精挑细拣,灵活运用。

一是拣内容,取舍着用。像语文学科“教参”中,每篇课文可供参考的内容都是很丰富的,用知识传授的眼光来看,都有值得用的理由。但如果不问主次,拿来就用,教学势必繁琐又低效。应该在确定教学路径后,调动学科教学经验,对“教参”上的信息做“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式的取舍,选择适合的部分为我所用。

二是拣方法,迁移着用。比如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参”上,每篇课文都有一个对重点句解读的部分。其实重点句是相对而言的,在对教材自主式开发过程中,我们常常也会淘到其他重点句。这些句子怎么来解码?可以迁移运用“教参”中的句子解读法——或从重点词入手,或从标点符号着眼,或从修辞手法上突破,或在描写方法上探求……

三是拣类型,整合着用。一是“教参”上的同类型整合。比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课文《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中关于不同说明方法的参考解读,可以整合到一起来运用,便于全貌式认识常用说明方法;二是“教参”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同类型整合,比如“教参”中的“相关链接”就可以与《词语手册》中的“博闻广识”加以整合;“教参”中的“教学案例”可以与《名师课堂实录》进行整合运用;“教参”中的“句段解析”不妨与《作业本》《每课一练》中的部分练习题整合起来使用。

第三层次:避着用

“教参”对教材面面俱到的解读,确实可以减轻教师对教材二度开发的负担,但教师如果长期只用“教参”,而且不加节制,就会形成“教参”依赖。在具体教学中就会被“教参”束缚手脚,钝化思维,窄化视野,阻碍专业发展。

因此,有相当教学能力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回避“教参”,敢于凭借先前积累独立对教材进行“裸处理”,遭遇困局或疑惑后再来查询“教参”,达到少用“教参”的目的。持续地这样“折腾”自己,时间一久,开发处理教材的能力不断得到攀升,到一定时候,“教参”中的精髓逐渐沉淀下来,“教参”本身就会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达到不用“教参”也能驾轻就熟的程度。这应是“教参”使用的最高境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