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水院:探索产教融合的“深一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8-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裴新平

这个暑假,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15级学生杨程都在一家软件公司忙着做项目。实习生缘何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上手企业的项目?这得益于该校实施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据了解,从大三的第二个学期开始,包括杨程在内的53名学生成为浙水院大数据产业学院的首批学生。在学院里,他们戴胸牌、上下“班”打卡,每天“工作”8小时,并跟着企业人员进行项目运作实战演练。杨程和他的同学们很快实现了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在实习过程中也得到了企业的重用。

浙水院大数据产业学院于今年4月成立,是在该校挂牌的第8家企业学院。与之前的校企合作育人方式相比,学校在这家企业学院的运作上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革新。学院采取“2.5+1.5”的培养方式,前2.5年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侧重于专业基础的夯实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后1.5年主要进行实际开发项目训练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院学生从该校大三学生中选拔而来。

在后1.5年的时间里,校方为进入该院学习的学生另起炉灶,提供了一套紧密对接市场和人才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并出台了配套的学分置换方案。“原先按学科体系安排课程,往往重理论轻实践;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藩篱,以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为导向,知识点交叉,重实践轻理论。”大数据产业学院副院长张运涛表示。据介绍,新的培养方案以能力为导向,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和行业中丰富工程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选用目前企业适用的较先进的技术或最新的案例。比如,开设大数据与云计算相关课程,引进华为软件开发云平台、宅客平台等。“每位同学都是项目的重要成员,定期要汇报项目进度,短短3个月,我们的动手能力提升不少。”学生刘鑫说。

“我们也给老师施加了‘压力’,推动他们投身产教深度融合的教改当中。老师们要进班跟课,同时,企业方按课程进度,定期派两位技术专家常驻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另安排一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教学管理与效果评估。”张运涛说。

实际上,大数据产业学院的成功运营只是浙水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水院以地方、行业企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小镇等社会资源为依托,共成立了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学院、百世学院、泰瑞学院等8个企业学院,各企业学院因学科专业不同,其产教融合都有各自可以依托的平台。

目前,学校8家学院均相应聘请了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指委副主任,其委员成员中行业企业专家超过了一半;两家学院聘请了企业专家担任学院兼职副院长。企业专家担任二级学院副院长、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紧跟行业企业需求。

此外,为了让学生软硬技能兼具,上手快,后劲足,学校联合企业构建了集“实训—创新创业”一体化的新实践体系。新实践体系以平台管理为支撑,采取项目驱动、工学结合模式,企业投入人才培养与训练体系、平台与资源,校企共建共享,在校内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在培养上基础与实践并重,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以大数据产业学院为例,校企双方就在校内建设了集教(教学)、训(实训)、测(测试)、评(评价)、职(职业素质拓展)、创(创业孵化)六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