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乡土文化类课程,深层次推动文化传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8-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省教育厅教研室课程部副主任 李 荆

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开发与实施乡土文化类学校课程则是目前学校教育在乡土文化传承方面采取的积极行动,可以对我省优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系统梳理提炼文化,便于乡土文化内容完整而有序的传承

浙江是非遗大省、文化大省,有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乡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学校在开发课程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学校要在课程开发工作启动之初,就组织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对拟开发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走访知晓乡土文化的专业人士,了解这些乡土文化的“前世今生”。再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实际情况,对乡土文化进行高质量的提炼、改造,从而形成符合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如温州市瓯海区周岙小学“周岙花灯”、舟山市定海区紫微中心小学“紫微木偶戏传承”等课程的开发流程其实就是对当地文化的及时整理过程。这一过程,既确保了进入学校课程中的乡土文化内容的准确性、时代性和科学性,更是对乡土文化本身的有序整理,使得以各种形式流传的乡土文化有了相对正规的文本形式,更便于传承和创新。特别是一些地区统整区域骨干教师力量开发课程,如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发的“越乡越韵”、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开发的“良渚文化”,更是有效地保障了乡土文化的完整性和课程内容的严密性。

以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利于乡土文化深层次传承目标的实现

乡土文化传承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借助外在表现手段让青少年感知该文化背后深厚的文化意义与民族精神,要想解决这一难点仅靠参加一两次体验活动或比赛是难以实现的,而学校教育的相对规模性和较长时效性恰恰能克服这一困难。且在现有的乡土文化类学校课程中,学校多以活动课程或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实施教学。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接触到乡土文化,通过充分的调查、走访、研讨,全方位了解这一文化的历史与特质、发展与困境,再深度思考交流如何能让这一文化得以延续发展。嘉善县干窑中学“不熄的窑火”课程就把学生带进古窑址,亲身体验流传千年的瓦当文化。湖州市塘甸小学“剪纸的故事”课程则把古老的剪纸艺术和先进的动画设计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作品都制作成动画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体验与感知不再是表层次的知识了解,更增加了一份发自内心的兴趣、认同和责任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了乡土情怀的落地生根。

校内外联动培养传承人,为乡土文化传承提供根本动力

乡土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就在于一批批优秀的传承人,他们的存在使乡土文化以或静态或动态的方式得以延续。在建设乡土文化类课程中,学校可以将重量级的非遗传承人请进学校作讲座或授课,并指定一些教师作为校内助手向这些大师拜师学艺,这些教师再把“手艺”传给一届届学生,学校和专业人士可以携手培养大批师生传承人。目前,一些教师因工作而接触、喜爱甚至痴迷于这些乡土文化,我省已有一小部分教师被各级文化部门聘为非遗传承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