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课程:让孩子亲近传统文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8-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刘华良

“叔叔天气热,请坐下喝杯茶。”前段时间,江山市贺村镇礼贤幼儿园在门口阴凉处摆放了长凳、水桶和杯子,设立了免费的伏茶供应点,当路上有行人、接送家长经过时,孩子们就会递上一杯伏茶。原来,这是幼儿园结合“小暑”“大暑”等节气开展的“夏日送清凉”活动。据了解,伏茶由石香薷、甘草等草药熬制而成,最早是给该园师生准备的,后来在孩子们的提议下对外开放,持续向周边市民提供伏茶。

礼贤幼儿园位于千年古村——江山市贺村镇礼贤村。自2016年办园以来,该园依托当地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活动丰富、农耕生活世代相袭等特点,汲取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吸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逐步构建了以民俗美食、田园自然为主的“二十四节气”课程。

“幼儿是课程的主人,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决定了园本课程开发的方向。”该园课程负责人吴柳佳说,她和同事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对每个节气里吃什么、玩什么特别感兴趣。于是,该园把节气食物和风俗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来研究,鼓励孩子们和教师、家长一起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不同节气要吃哪些食物、举办怎样的活动,以及对比本地和外地不同的庆祝方式。基于此,幼儿园已经陆续开展了多个课程主题活动,如立夏做立夏羹、斗蛋;冬至吃馄饨、汤圆;谷雨时则带着孩子到附近茶园采茶、品茶,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等活动。

关于节气活动,村子里的老人最有发言权。他们身上代代相传的生活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而村里的老人走进课堂便成了常态。比如,礼贤村村支书姜德元是幼儿园的节气活动“顾问”,他总是进园与教师、幼儿分享节气知识;每逢要做节气美食,如清明粿、立夏羹等,李香凤老人总是十分乐意帮忙。此外,像缝制香包、剪窗花、编彩绳等手工活往往是奶奶们的擅长领域,而祭祖、舞龙、耕种等对爷爷们来说更有“发言权”。

“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该园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引导孩子们自主、自觉地参与到课程活动,并鼓励幼儿去发现、去探索。就在今年儿童节,该园把庆“六一”活动和芒种节气活动结合起来,全园200多名孩子在家长、教师的带领下前往田间学习插秧。今年清明节期间,该园针对节气特点开展了“寻春天”主题活动,孩子们到田埂踏青写生,画下自己眼中的春天;到地里采集制作清明粿的材料——艾草和鼠曲草。同时,该园还把春游也纳入课程,生成了“我的出行我做主”主题活动,孩子们自己商议露营地址,选择露营必需品,讨论在户外生活可能会遇到的情况。露营当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搭帐篷、垒灶台、做午饭等。

“由于课程活动是根据孩子的需求不断生发而来的,传统的备课模式显现出一些弊端。”吴柳佳说,为了更好地助力孩子在课程中的成长,教师团队学习使用了思维导图这一方式,“每次主题课程实施前,我们会对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和节气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审议,通过对应集体教学、环境创设、家园合作、自主游戏等4个主题板块,使课程活动的实施路径变得更为清晰”。比如,在芒种与夏至两个节气之间,大班幼儿的集体教学里除采用了原先的“蚂蚁王国”“地下的动物”等科学活动外,还加入了煮梅、自制扇子、吃夏至面等应景的活动;自主游戏环节则是多了打泥巴仗、亲子插秧等体验活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三版图片     下一篇:职教航母如何“变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