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育:顺天性 立德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0-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滨海城市,青岛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渔村。为“解密”渔村与渔民的生活,在家委会的牵线下,一幼的孩子们来到凤凰岛渔村。他们分成渔民采访组和渔村探秘组,询问渔民的生活、了解渔村的传说、参观扇贝养殖基地……

    回到幼儿园,教师蒲倩倩在原有户外环境资源基础上创设户外海洋区域,提供大型木船、帆船、渔网、水管等,孩子们玩起了拉网捕鱼、帆船比赛等游戏。孩子们还以“护海小卫士”的名义,给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们能治理被污染的水域。

    由此,一幼形成了以“家庭—社区—幼儿园”为外循环的园外课程实施生态圈,并与园内课程实施生态圈互生、互补、交叉融合,共同构成了绿色课程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以促进幼儿自主和谐发展为核心,营造了幼儿与环境、课程、文化和谐相融,家庭、幼儿园、社区生态共育的氛围,为顺天性、立德性提供了坚实基础。”邵瑜说。

 

    ■专家点评

性德相融,富有魅力的辩证立场

 王芳

    每一种优秀的教育实践模式,都在通过长期努力,创造性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处于起始阶段,具有启蒙性、生活性、发展适宜性的学前教育,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显得更为重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长达25年的“绿色教育”课程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团队的内心坚守、专业智慧和创新勇气,在当下幼教界的改革中熠熠生辉。

    绿色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将融合儿童“天性”和“德性”作为自己的独特追求,并在不断变幻的理论思潮中始终坚守这一立场,不盲从、不退缩,展现了“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改革境界。他们认为,“顺天性”是教育的起点,教师一定要尊重幼儿的兴趣、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支持。这些观点听上去没什么新奇,因为这是当下幼教界的共识。但可贵的是他们没有停留于此。于是,教师预设了各种活动进行文化浸润,引导幼儿了解中国文化,萌发“五爱”情感,达成教育目标。在一些充满浪漫的儿童中心情怀的人看来,“顺天性”或许应该是幼儿园唯一的选择,预设、集体活动、教师指导等都是在阻碍孩子发展。绿色教育截然不同,它富有魅力的辩证立场,给我们很多惊叹和思考。

    那么,如何实现“顺天性”和“立德性”的统一?是一个活动重在“顺天性”,另一个活动重在“立德性”吗?还是在一个活动中将“天性”“德性”以不同的比例安排在一起?显然不是这么僵化。绿色教育把游戏精神渗透到一日生活中,创生了“玩活动”这种课程实施路径。这个“玩”,是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是不同年龄班幼儿一起玩,是教师和幼儿与家庭成员、社区人员一起玩。玩的内容丰富多彩,玩的空间园内园外皆可,玩的时间一般持续数周。为保障“玩活动”的效果,教师要全程密切观察,不断进行课程审议,保障教师的活动预设目标与幼儿的兴趣生成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玩活动”深入持续开展,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全环境育人”的绿色教育生态圈。园内的一切资源,包括柿子树、兔子笼、压水井、小石头,甚至教师孕育宝宝、外地客人来访,都可以引发深入的探究活动。园外则具备更广阔的资源,各个家庭、社区基地、博物馆、小渔村、各界人士也都以不同的形式被纳入绿色教育课程。每个参与绿色教育的人,都有着充足的幸福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都在自觉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原因就在于,绿色教育理念已抵达内心,成为所有人行动的准则。

    (作者系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