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产业学院 促产教融合
一是专业共建。校企双方基于产业需求共同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和产业的对接得到进一步强化,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得到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近5年,学校共取得国家教学成果7项、省级教学成果126项,国际商务、艺术、体育、工商管理4个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
二是人才共育。校企合作后,学校柔性聘用博士180人,高端师资逾300人,行业(企业)导师超60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著名歌唱家戴玉强以及“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等。通过校企共训、双向交流,共同培养“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和产业导师达240人。近5年来,教师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230项,被政府部门采纳咨询报告59篇;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199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0项。
三是基地共造。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企业方资源优势,共同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比如,中广天择传媒学院的“未来精英夏令营”“优才计划”、雅和人居工程学院的“152法”实践教学模式、南海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南海音乐学院的歌剧艺术中心、德行智华会计学院的“金蝶”生态圈等,其中“‘152法’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获得2022年度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近5年来,各产业学院累计新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245个,平均每年可接纳学生近万人次,真实项目和真题真做成为学校实践教学新常态,实现了校内培养与专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四是平台共创。通过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校企联合攻关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提高服务产业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校企共同创设协同创新平台13个,包括虚拟现实工作坊、参数化与艺术工作坊、交互设计工作坊、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国际短视频中心、杭州东部创新中心等。
平台紧密贴合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对接生产一线岗位,运营真实项目,不仅使学校软硬件条件得到迅速改善,更重要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迅速提高。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获得国家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70余项;在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学生获得国家及以上奖项236项、省级奖612项,其中一等奖156项。涌现出大批学生先进典型,包括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2人(全国每年仅10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4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4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1人、海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6人、海南省道德模范3人。学校先进典型培养经验和成果获得全国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一等奖。
2023年4月,学校两个产业学院获评为海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单位。实践证明,地方本科院校面向地方主导产业建设产业学院,能很好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学校的校企合作育人之路越走越宽。
制度创新:“四个优化”促进产教融合良性发展
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学校十分重视制度配套,始终坚持边合作、边探索、边总结、边优化。近年来,学校从合作环境、培养方案、师资结构、实践项目4个方面不断优化,有效促进产教融合健康、良性发展。
一是优化合作环境。建立了合理的组织架构: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以学院为单位的理事会和行政班子,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双院长”负责制,即:校方出任理事长、执行院长,企业方出任副理事长、院长。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校企双方进行合理的成本分担,学校建设校舍等教学场所,企业提供相关教学设备,企业方可按相关规定获得回报。建立了科学的薪酬待遇体系:产业学院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除基本工资按学校标准发放外,还可享受“学院补贴”;聘请行业大师、技术精英及业务骨干待遇按照市场化原则面议,最终由理事会决定。
二是优化培养方案。按照专业类国家质量标准和市场化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彰显专业特色。学校制定公共课、基础课、相关选修课及素质拓展课计划,校企双方共同商定专业核心课,企业提供“行业大师”讲座及必要职业环境下的实践实习项目。
三是优化师资结构。打破学历职称的束缚,大力引进行业、企业“双师双能型”教师,尤其注重引进“企业博士”,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挖掘优质教学资源。学校提供相关公共和基础理论课教师,企业提供专业实践类课程需要的相关行业大师、技术精英与业务骨干。
四是优化实践项目。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职业化实践平台,做实“项目伴随式”教学。合作企业纷纷引进项目资源,学生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比例达86.26%。
四个优化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学院的建设和产教融合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做实“四个加快”,达到“四个实现”
学校的产教融合初步实现了优质企业资源进得来、留得住、走得远,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接下来,学校将认真研究有关政策文件,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人才需求,从观念、产业、资源、管理4个方面加快校企融合,助推产业学院建设,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发展。
一是加快观念融合,实现校企运行“共商”。高等教育有自身规律,接下来,学校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通过专家讲座、主题研讨、座谈访谈等形式,建立校企双方共商机制,引导校企双方管理层把育人质量和社会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彼此尊重、沟通、理解、包容的办学氛围,从而实现长期合作、紧密合作,达到深度融合、高度契合。
二是加快产业融合,实现校地发展“共振”。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海南省产业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与从业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科技研发与企业技术创新等环节的有效对接。学校将进一步对照《海南省“十四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根据海南旅游、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重点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要求,在已建的7个专业集群基础上,进一步精确分析各产业学院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应关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合作编写应用型教材,共同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试评价方式改革,搭建面向行业的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平台。
三是加快资源融合,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校企双方资源有机结合、优化配置,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已制定出台《海口经济学院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并将以此为抓手,切实将校企双方优质资源对接,扎实把企业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专业设置与改造、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开发,校内外专业实训平台、科研平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科技研发及社会服务等,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
四是加快管理融合,实现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全覆盖后,建立起对产教融合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校企双方齐心协力抓好学院建设,十分重要且很有必要。接下来,学校将以“四个一流”建设要求为基本框架,结合国家教育部门和海南省分别出台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海南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要求,研究构建起符合学校特点、简单易行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质量标准指标体系》,对不同模式现代产业学院进行验收、评估。同时,通过采取“专业集群学长制”“核心专业课程首席教授制”“首席行业导师制”等措施,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办学氛围。
(陈啸 罗永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