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工海”特色一流大学阔步前行
集美大学办学始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1918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与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商科。1994年,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合并组建集美大学。学校以“诚毅”为校训,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坚持“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在海内外享有广泛声誉。学校现为国家交通运输部门与福建省、国家自然资源部门与福建省、福建省与厦门市共建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推免生资格单位,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百年校庆以来,学校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流大学建设行动方案,在教学科研投入、平台建设、团队引进、学科调整、机构改革、人才政策优化等方面制定具体举措,突破发展瓶颈,强力推进“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今天的集美大学,不忘立校初心,肩负新时代历史使命,正向着“工海”特色一流大学阔步前行,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工海”特色办学 学科建设形成新格局
在海外几十年,陈嘉庚对海洋与经济的关系认识深刻。他说:“海洋事业为世重视,各国无不皆然,其技术之重要,前途之远大,生活之安定,为各业冠。”因此,在培养海洋人才、力挽海权上,他总是不遗余力。
集美大学做大做强做优工科和海洋学科,在过去5年的亮眼成绩单中,“工海”特色办学是助推学校快速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学校提出,所谓“工海”特色,就是强调工科凸显海洋特性,坚持海洋学科与工科深度融合,形成“工海”创优势的格局。学校以发展海洋学科为强校之基,紧紧围绕海洋,做足海洋这篇“大文章”。学校还坚持经管学科专业“向海而兴”,重塑优势地位;人文学科专业“向海而生”,开拓发展新局,形成人文社会科学显特色的局面。
集美大学党委书记沈灿煌表示:“‘工海’特色办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是构建与本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聚焦重点和优势,压缩‘平原’,多建‘高峰’,集中建设好优势与特色学科专业群,克服专业设置功利性强和多而散的缺点,做强传统优势学科,做精国家急需的学科,做实新兴交叉融合学科。”学校聚焦谋划海洋学科,继续扩大工科优势,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进专业优化调整,进一步凝练“工海”特色方向。
学校按照“工科凸显海洋特性,坚持海洋学科与工科深度融合”的思路,开展了学科与专业梳理。着力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2018年以来,学校新增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应急管理、数字经济等9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学校新增数学、交通运输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凝练学科方向,在保留航海、轮机、水产学院的基础上,整合组建了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海洋装备与机械工程学院、海洋信息工程学院、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及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五大学院,做到工科凸显海洋特性、文科凝练海洋方向,形成船舶、海洋、港口“三位一体”的“工海”学科格局。同时,为了做足海洋这篇“大文章”,学校重塑经管类学科专业优势地位,助力省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今,学校“以海强校、‘工海’融合”的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
当前,集美大学拥有47个涉海专业及5个涉海一级学科,是福建省涉海专业及涉海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数量首屈一指的高校。学校结合省、市产业需求,重点新增与发展海洋运输、海洋信息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休闲渔业、滨海旅游等专业(方向)。加强海洋自然学科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的有机结合,发展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商法等方向。
提高人才引进“含金量” 人才引领“工海”特色
蓝图绘就,人才就成为关键要素。
2022年9月,集美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科研团队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气候变化导致1994年到2020年北冰洋快速的年代际酸化》的研究论文,这是集美大学首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刊发研究成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具有极强的原创学术价值,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
论文第一作者、“80后”青年学者祁第教授入职集美大学才两年,他在分享经验时说:“学校从校领导到职能部门、学院,对我和我的团队都非常关心、支持,给了良好的待遇和科研条件,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把实验室建立起来。”祁第的突破是近年来“集大速度”的一个缩影。在集美大学,还有很多像祁第这样新引进的青年学科带头人,为了共同理想而聚集到这所古老而又年轻的学府,他们都深深地感受到:学校对人才非常重视和爱护,政策好、条件好、氛围好。
近年来,集美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集美大学有的二级学院担心引进人才会抢位置、抢资源,有些学院甚至十几年未进一人,师资老化断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学校党委“大手笔”改革人才政策。
集美大学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强校之路。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人才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校院系所主动作为、全校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近5年,学校建立健全了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做好各类人才跟踪联系,密切思想联系和感情交流。学校加大人才工作经费投入,提供实验平台空间,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学校优秀的用人环境,让人才在集大安身、安心、安业。
学校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协调解决人才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按照“拎包入住”标准修缮人才公寓,优化人才安居环境。积极推进校地协同,签署《厦门市-集美大学共建合作协议》,建立学校地方人才工作部门定期联络机制,获得厦门市的人才经费和人才公寓支持。
2019年,集美大学引进著名金属材料科学家、抗疲劳制造缔造者赵振业院士,实现集大全职院士“零的突破”。2020年,谷宇教授加盟学校,同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学校第二位全职院士,并于2022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院士。2021年,国家高层次人才、国家科技部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陈全胜加盟学校。众多优秀人才与集美大学同呼吸、共发展。近5年,学校新引进各类人才500多人,其中新增含13位院士(全职2人)在内的国家级别人才36人次。
强化综合素养 育复合型“工海”人才
“集美大学的毕业生,综合素养高、留得住、上得去。”这是前不久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对集美大学毕业生的评价。现在,集美大学已经逐步成为中远海运海上人才高地的重要补充渠道,近三年到中远海运公司就业的集美大学毕业生就有380余人。
集美大学学子为何能成为就业市场抢手的“香饽饽”,为何能在工作中表现出独特的品质?这源于学校强化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020年,学校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大修订,以专业培养为着力点,以“反向设计、正向施工”为原则,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探索持续改进的培养模式。学校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教学环节”三个有效支撑矩阵,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推公共基础课改革,完善个性化培养课程,为人才培养改革找准了方向。
学校抓住厦门启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的难得机遇,加强和政府部门、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区的合作,与55家优秀企事业单位共建“集美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孵化、资本对接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与近千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企事业机构共建各类研发平台60余个。
学校成立创新创业中心,搭建“校内+校外”联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被列入福建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组建导师团队,同时引入企业、校友等资源,辅导学生创业。2021年、2022年,学校均进入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榜单百强,2022年位列《2018—2022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五年滚动百强第70名。“蚝壳惠民——致力土壤治理的公益团队”项目获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公益组金奖,“蓝光乐队”项目获202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文化创意和区域合作组金奖。
学校坚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新时代“工海”人才。
学校着力打造以“嘉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特色校园文化,把“嘉庚精神”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贯穿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厚植师生家国情怀。大力推动实施红色基因传递计划、“嘉庚精神”传颂计划、百年文脉传承计划三项“嘉庚文化”的“强心”工程。设立陈嘉庚研究院,建成并运行“陈嘉庚研究数据库”,开设“嘉庚讲坛”和“新思想”讲坛,举办“嘉庚文化月”,挖掘与整理校史和校友故事,打造一批蕴含“嘉庚精神”、体现办学理念的美育精品,组织编排大型交响合唱情景剧《华侨领袖陈嘉庚》、话剧《集美一号》,以“演嘉庚”“唱嘉庚”“颂嘉庚”的艺术形式,将陈嘉庚先生的事迹搬上舞台,以有形的载体呈现出内涵丰富的“嘉庚精神”,涵养学生忠诚爱国、诚毅笃行、奉献担当的良好品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