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工海”特色一流大学阔步前行
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强身健体活动,部署信息化监测系统,改革课程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并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节、大学生军事技能大比武、航海技能大比武等群体性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充分发挥在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上的优势,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在刚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中,学校在校生及校友共在武术、龙舟、赛艇、皮划艇、帆船、水球等项目中获得12枚金牌,为国家赢得荣誉。
学校打造以美化人的美育新高地。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积极搭建融合美育课程教学、人文知识普及、文化艺术实践等要素为重点的美育平台,着力构建课程建设、实践养成、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美育工作全链条育人机制。营造周周有精品艺术演出、人人进综合美育课堂、处处有艺术审美体验的美育教育氛围。学校建设知行合一的劳动育人新生态。学校将每年5月设为劳动实践月,同时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世界志愿者日等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和服务型劳动,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通过劳模宣讲、榜样激励、选树典型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大手笔”变革科研制度 激活一池春水
学校引进的赵振业院士多年来从事航空超高强度钢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并提出“无应力集中”抗疲劳制造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飞机超高强度钢起落架长寿命、安全服役的难题,该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9年3月,在厦门市企业技术需求对接暨集美大学科技成果推介会上,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与集美大学签约项目20个。2020年7月,集美大学机械制造领域“高校专家问诊团”正式“组队”,赵振业院士领衔,为全区43家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专家“问诊”服务,为企业技术转型升级提供智库支持。这是集美大学实施“大兵团”作战即“建设大平台、打造大团队、培育大人才、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
2022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集美大学列全国高校第86位,居全省高校第3位,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标排名首次进入国内高校百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全国高校第19位,居全省高校首位,是全国前20位中仅有的两所非“双一流”院校之一。
从2018年至2022年5年间,学校科研经费翻了两番,创下10年来的纪录,年均增长32.14%。近年来科研成果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学校在科研机制与体制上的改革。
2019年1月7日,集美大学科研工作大会全面总结了2012年以来学校在科研项目和合同经费、科研成果、科研创新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服务、科研发展新领域、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解剖麻雀式”分析了学校科研工作在制度管理、观念理念、激励政策、科研投入、平台建设、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直指科研工作的一系列短板弱项,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科研改革的新目标、新路径、新举措。
首先,学校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扩大科研人员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努力为科研人员“松绑”。比如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实施“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单笔金额在10万元及以上的支出由项目负责人审批”,“把横向科研项目科研绩效视同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计入当年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还有“包干制项目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除管理费和绩效支出在经费入账时提取外,各项支出不设比例限制,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决定使用,无需履行调剂程序”。
其次,学校改革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制度。学校突出凭能力、实绩、价值、贡献的人才评价导向,打破以往过于偏重学历、论文、资历、人才计划头衔、荣誉性称号等的评价倾向,注重考察人才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创新价值、履职绩效、成果贡献,鼓励人才立足岗位、潜心钻研。出台《集美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集美大学专利保护管理办法》等系列办法,从源头激励科技人员开展原始创新,实施协同攻关,主动服务社会,全面打通科技成果从培育到转移转化的制度“关卡”,促进科技服务社会能力的有效提升。
“科研经费改革之后,不仅在实际操作上给予了科研人员更大空间,在精神上更加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减负’和信任,这样可以更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现在各个学院都注重科研氛围的营造,从‘单兵作战’向有组织科研转变,每周都有高端学术讲座,有学术沙龙活动。”分管科研工作校领导表示,“学校大力推进‘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特别是在科研工作方面,全面深化科研管理与运行机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目的就是激发教职员工的创新活力。”
最后,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科研投入,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人才高地,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建设步入全新发展阶段,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凸显“工海”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百利海洋种业产业园是厦门市现代农业重点建设项目,今年以来,该产业园已有超过100亿尾的南美白对虾苗从这里走向全国,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集美大学提供的种苗技术。”厦门百利海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涛表示,在集美大学的帮助下,公司的育苗成活率高,畸形率很低。目前,公司已经销售的小苗超过70万尾,存池的体长超过10厘米的中苗有100多万尾,而且整个产值和利润是可观的。该公司成绩的取得,是集美大学服务地方的一个典型案例。
集美大学有着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学校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海洋战略,融入服务国家省市发展新格局,在船舶自动驾驶、海洋腐蚀防护、鱼类遗传育种、坛紫菜种质改良、机械抗疲劳制造、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领域下大功夫,不断优化社会服务的区域和领域布局。
据统计,福建省每年产生超过140万吨的牡蛎壳,大多被当成垃圾随处丢弃,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美丽乡村建设。集美大学“蚝壳惠民”团队以实现牡蛎壳高值化利用为研究方向,依托“水产品深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及“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保护性分段焙烧”的核心工艺,将大量废弃牡蛎壳转化为具有普适性的土壤调理剂,并进一步研发针对不同作物的个性化配方。近5年,该团队累计下乡超过300次,已免费送出1299吨相关产品,应用于福建省30个县区的70多种农作物,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土壤酸化治理新模式。
福建省是我国蛤仔种苗繁育技术策源地和核心产区,蛤仔苗种产量全国占比90%以上,但当前良种匮乏的“瓶颈”效应日益凸显。为突破当前蛤仔产业良种匮乏的“瓶颈”,赋能“育、繁、推”一体化蛤仔种业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自主可控的优质种业资源,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建蛤仔种业联合工程中心,建设科技小院打造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有机结合的科技服务平台。项目产业化后,预期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带动蛤仔种业及养殖产业发展壮大。
集美大学船舶智能控制与电力推进科研团队联合企业开发的“50FT太阳能电力推进双体游览船”获2017年第二批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75kW锂电推进系统”获2022年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借助船舶绿色动力总成系统和智能全电船关键技术研发优势,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学校主动对接福建省“四大经济”,同时瞄准厦门市千亿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提前布局建设大平台、大基地、大项目,高位统筹谋划搭建校地校企“朋友圈”,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海洋生物食品、水产品加工、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开发利用、光电信息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并迅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走出了一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效益的社会服务道路。
未来,集美大学将继续瞄准国家与地方需求,做强“工海”特色,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集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