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个作为” 助推产业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0-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汽车产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逢汽车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拓链的大变革时期,汽车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汽车产业的变革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如何占领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服务和引领汽车产业的发展?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立足自身实际,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聚焦“四个作为”,推动行业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

    “马灯精神”传承铸魂 

    聚焦产业链“有所为有所不为”

    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建厂时期,老一辈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马灯精神”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学校坚守为民族汽车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初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指有特色、有优势,“有所不为”指不贪大求全、不求“全面开花”。学校坚持以服务现代汽车产业发展为己任,提出“行业性、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定位。面向汽车产业全链条人才需求,适时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构建汽车“先进设计、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能网联、智慧服务”六大专业集群,培育全产业链所需的各类人才。工科专业对接行业人才需求调整课程体系,非工科在咨询、创意、物流、品牌和定制化服务设计等方面与工科相互融合发展,如开设“汽车+外贸”“汽车+大数据+管理”“自动化+物流”等多种跨学科的复合型新专业。

    携手企业攻坚克难

    立足创新链共同作为

    建校伊始,学校就注重与企业合作,聚焦解决企业运营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升服务全国尤其是湖北汽车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企业与高校的携手合作,将更有利于先进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东风1.5吨级“猛士”越野汽车的研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混合动力城市客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东风小型纯电动轿车开发与产业化技术”“大功率双极性脉冲电源的研制”等重大项目实现量产,都是高校与企业围绕汽车行业共同奋斗所取得的成绩。

    植根行业实践育人

    产教融合精耕细作踏实作为

    “植根”意味着放下姿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服务于企业;“精细”是指改变作风,改“闭门造车”为深入实践。通过主动地与企业沟通,真正了解汽车产业对人才和科研的需求,将工作做实、做细、做精、做优,实现学生实习、企业研发等“小项目”汇聚成校企全方位产教融合的“大作为”。学校搭建校企“四个一”长效合作机制,学校、院、系、教师与企业集团、公司、部门、岗位分层紧密对接,校企的深度合作促成学校“汽车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产业学院的落地建设,其中“智能汽车”产业学院获国家教育部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立项,“汽车智能装备”产业学院获国家工信部门立项支持,建成东风商用车等多个国家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成为学校“国家卓越工程师”“湖北产业人才计划”和新工科新文科改革实践的重要合作基地。

    服务“汽车走廊”建设

    地方搭台“四链融合”支撑作为

    学校与三大汽车基地紧密联系,在武汉“车谷”、襄阳高新区、十堰装备产业园、荆门高新区共建4个产学研教育基地,并辐射“汽车走廊”相关产业园区。在各级政府部门支持下,有力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平台共建工作,车用先进材料和储能与动力电池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汽车知识产权研究院等研发平台相继建成,助力学校优势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在人才集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当地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耦合实践方面卓有成效。

    长期以来,学校践行“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求合作、以合作求共赢、以共赢求长效”的合作育人理念,以“优势互补,需求互补,互利共赢”为原则,建立以共享设备资源、共享人才资源、共建研发平台、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同培养人才、共享合作成果为主要内容的长效合作动力机制,打通政产学研用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障碍。在湖北“黄金十年”的规划和“中部崛起”的难得机遇面前,学校将继续立足行业发展趋势强化特色,在汽车产业“四链”协同推进方面积极作为,贡献作为!(张红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