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始少年
资料图片
■“国之大者·科学家”系列
“一个人能力再大总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重视培养青年人才。我情愿为青年们开道铺路,让他们顺利上前。
要在伟大的时代中成长成才,在灿烂的乐园里为祖国贡献力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1月,熊运章即将迎来自己的101岁生日。
1933年,熊运章在陕西泾阳第一高级小学读书,他每次从家乡三原去学校时,都要骑着自行车沿着泾惠渠一侧的大道飞驰。听着渠里哗啦啦的水响声,看到两边绿油油的庄稼,10岁的熊运章悄然在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我以后可以搞这个工程。”如今的他已经是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奠基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党龄85年。
“党组织需要我做,人民事业要求我做,我义不容辞”
1923年11月,熊运章出生在陕西三原县城一个医生家庭。1936年9月的一天,他经过学校布告栏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8个字映入眼帘,这是他第一次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因为年龄小,熊运章没能到西安参加“双十二事变”请愿,“七七事变”后,他“参加学校歌咏队、话剧队,和几个关系好的同学办墙报,和国民党对着干”。1938年5月,他与几名同学一起在三原县城安吴堡参加中国共产党举办的“西北青年训练班”。一天后,同学们觉得这个地方太艰苦,一个接一个都回去了,但“一心想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的熊运章“下定决心坚持下来”。
“吃着白菜豆腐,在柏树林里学习抗日革命理论和游击战术。”熊运章对共产党有了初步的了解,当年6月学习即将结业时,政治指导员问他:“如果有人让你参加共产党,你参加吗?”一脸稚气的他毫不迟疑:“我愿意!”就这样,不满15岁的熊运章,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安排、践行党的事业就成为熊运章一生的追求。
后来,听从入党介绍人“一边继续学习,一边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安排,熊运章考入陕西省西安兴国中学高中部。在地下党员、教师朱茂青“革命需要科学知识,以后搞建设更需要科学知识”的教导下,他认真读书,刻苦学习。1942年,地下党负责人安排熊运章高中毕业会考和大学都填报了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他顺利进入自己一直向往的水利系读书。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逼近西农,留校担任助教的熊运章将家属送到西安,在地下党领导下,积极投入反迁校和护校斗争,使西农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后,熊运章又协助军管会开展师生转移组织工作,直到1949年7月扶眉战役胜利,西农复校,熊运章才开始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
“我喜欢搞科研,对于行政方面并不擅长。但是,党组织需要我做,人民事业要求我做,我义不容辞。”1950年,从我国农田水利学科最早的研究生部——西农农田水利学部毕业后,熊运章服从组织安排,承担教学科研的同时,兼任繁重的党政工作。
1972年,原在西安的陕西工业大学撤销后,该校水利系被合并到西农,但实验室和大部分教工仍留在西安。西农水利系在杨陵、西安两地办学,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担任系主任的熊运章不辞辛苦,两地奔波,决策和处理各种问题,保证两地教学科研生产的正常进行。”曾任西安水利实验站副站长的王文焰回忆说。每隔一两周,熊运章就要去西安一趟,为此,装着洗漱用品的帆布包就挂在办公室,随时待命。春节前熊运章一定专程到西安,逐家逐户看望陕工大水利系教师,“尽可能为大家解决困难,提供方便”。
熊运章先后兼任校办秘书、水利系主任、代理教务长、西北农学院副院长,这种“双肩挑”的状态一直持续了50余年,直到2004年卸任学校咨询委员会委员。此时的他已是耄耋之年,两鬓染霜。
“要把‘水’‘土’‘作物’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多年从事农田水利教学科研工作,熊运章深刻认识到农田水利学科需要进一步发展。他从学科和生产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以往的农田水利学科仍以灌溉排水为主要内容,实际上只突出了一个‘水’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把‘水’‘土’‘作物’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来对待,才能有效发挥各自和整体的作用”。为此,他建议将农田水利学科扩展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
熊运章从中国古籍中“禹平水土”“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论述以及各国关于水、土学科的设置经验中得到启发,撰写了《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及其发展预测》等论文,指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出现是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并对农业水土工程的体系、目标、内涵及其发展提出了较完整的意见。
熊运章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在他的提议下,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一致通过将原来“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改为“农业水土工程”。由他主编的《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提出,鉴于农业水土工程专业面比较宽的特点,确定农田灌溉、农田排水、水资源农业利用、农业水工程建筑、水土保持和农业水土工程现代化6个研究方向,强调“水土科学的结合和农业水土工程现代化”。该方案后经全国农科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会议讨论获得通过。
作为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熊运章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领导创建了灌溉试验站、农田灌溉与水资源研究室、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和农业部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20世纪80年代,熊运章在主持农业部重点项目“西北旱区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时,吸纳基础课部植物生理生化组汪佩宏教授等参与,把节水灌溉与植物生理等学科结合起来。1985年,他又和土壤农化系张君常教授、张一平教授及植物生理组高俊凤教授等合作开展“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力能关系的理论分析”的研究,促进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创新性研究,并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和鲜明的区域特色。
“熊老师注重学科交叉渗透,特别强调关注从农田水利到农业水土科学的实质性变化,注重水、土、作物的结合,注重农业工程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的统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对导师熊运章的学术思想感悟至深,“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传承熊老师的这种学术思想。”
为了给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平台,20世纪80年代,熊运章与朱凤书、林性粹等教授一起,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建设了标准气象站、土壤水分物理实验室、潜水蒸发试验场等,创建了当时我国高校唯一的灌溉试验站,这些公用科研设施平台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熊运章和全系师生的辛勤努力下,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壮大,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先后被评为农业部和国家重点学科。
“做学问要扎扎实实,要用最新科学技术武装学科”
建立国内第一座土壤水文核技术实验室,首次应用伽马射线进行土壤水分动态研究;在全国率先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灌区用水管理,开发我国最早的灌区用水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首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抗旱工作,完成《陕西省抗旱信息管理系统规划书》等多项研究……
一系列敢为人先的成果折射出熊运章60余年教学科研生涯的治学精神,那就是他常说的:“做学问要扎扎实实,勤奋刻苦,用最新科学技术武装学科并促进学科发展。”
1959年留学苏联学习结束将回国之前,得知季米里耶捷夫农学院开办农业原子能应用学习班,熊运章挤出时间去“蹭课”。回国后很快在西北农学院建立了同位素实验室,首次应用伽马射线进行土壤水分动态研究,测定速度提高了几十倍,测定精度提高了2倍多,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速度和研究效率,从而开创了中国核技术农业水土研究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初又率先在我国建立土壤水文核技术实验室。
20世纪70年代初,电子计算机在中国刚刚兴起。年过半百的熊运章硬是靠着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看讲座、做笔记,掌握了计算机用法和高级语言。“一个不可抗拒的电子计算机化的信息时代即将到来,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必须赶上时代的步伐。”1982年,他提出开展电子计算机的学习和应用。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学校成立了计算机中心和水利系计算机室,从规划、选机、确定研究发展方向乃至购置仪器设备,熊运章都亲自参与。计算机中心的建成,对学校乃至其他农业院校计算机的普及推广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