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协同育人 助推社工硕士人才培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0-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专业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专业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各高校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创新育人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社会工作学科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知行合一为培养理念,立足职业需求,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本文系2022年度青岛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Y032022—024)和2022年山东省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项目“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政策分析教学案例库”(项目编号:SDYAL2022100)的阶段性成果。

    坚持价值引领、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

    课堂内外协同育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中,实现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通过多次专家论证和教师研讨,修订培养方案,完善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同时,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怀弱势群体。通过课程实践、实习实训、社会调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社区、机构等实践领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通过开设社会工作伦理、社会政策等相关课程,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实行导师组协同机制,加强全链条质量管理

    学科点围绕社会需求,聚焦行业热点和导师研究方向,形成社区服务与治理、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三个特色培养方向,并将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导师组制,形成“传帮带”梯队,引导和监督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指导其科学研究、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实现导师组“教学—研究—服务—督导”四位一体格局。同时,加强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特别是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过程,由专业教师和行业导师多次论证把关,论文盲审全部通过。为加强学术与职业素养教育,特别设置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课程,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在社会实践教育方面,指导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行业竞赛;设置800小时的专业实习环节,指导学生从观察体验、参与服务到独立服务,培养专业能力。

    实施项目式教学,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社会工作是一门注重实务操作的应用型学科,为破解普遍存在的专业师生缺乏实务训练的问题,学科点积极对接省内外社会工作机构、驻地政府相关部门、城乡社区,建立多样化实习基地,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政—校—社—企”创新共融模式,让学生建立对专业的系统认知,增强专业价值感,强化实践专业方法和技巧的应用。同时,学科点15位专业教师中有8位获得中、高级社工资格证,多位教师到相关部门和机构挂职,拓展项目实践。师生深入基层社区开展五社联动项目运作,在多元互动情境中,严格落实项目督导机制,引导学生在实务场景中实现专业化、本土化和职业化的融会贯通,凸显培养特色。

    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学科点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科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了一系列优质课程。获批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2项,出版《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等专业教材9部。由于晶利老师编写的《实务课程群:项目制服务学习手册》《实务课程群:项目制服务学习案例汇编》,作为实务课程师生教辅材料使用。同时,专业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地调研、项目策划与实施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和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式、创新式的研究与实践。近4年,研究生获得首届全国社工微电影大赛优秀奖2项,山东省社会工作案例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2项。其中,“抗疫师生七人小队社工服务”入选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在线公益讲座,师生共同完成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获山东省民政部门社工服务项目银奖。

    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社会工作学科点有效整合资源,创建育人平台,坚持多方协作,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为现代化建设培养社会工作专业高级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王成程 巩湘红 杨书胜 于晶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