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启应用型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赓续三线精神的荣光,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3年11月,在日夜奔流的金沙江畔,在得天独厚的钒钛之都,在三线建设的英雄之城——攀枝花市,诞生了一所地方性专科大学——攀枝花大学。40年来,在一代代创建者、开拓者、建设者的接续奋斗下,这所学校从短期职业大学到普通专科学校,从升格地方本科大学并以良好成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到目前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面开启建设应用型一流大学新征程,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办学层次逐步实现跨越,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多层次、多学科、综合性的高等学府。
作为教育部门布点在川西南、滇西北的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攀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坚持“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应用为先”的办学理念,秉持“明德、砺志、博学、笃行”的校训,涵育“自律、自觉、自强”的人文校风,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现代文明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努力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声誉卓著的应用型一流大学。
围绕新时代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立足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学校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践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思政润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略,瞄准一流目标、追求一流应用、坚持一流标准、落实一流要求,奋进应用型一流大学新征程。
守正创新 坚持质量立校
教育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功和生命线,攀枝花学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学科布局,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在突出应用、追求一流、彰显特色中,以过程一流实现增量一流。
学校密切关注和积极回应、有效衔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标准”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细化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把培养要求具体落实到每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之中,实现对培养目标的全面支撑。以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专业认证、教育部门“四新”建设项目为目标,抓好专业核心课程,培育课程建设质量文化。突出“数字+专业(课程)”和“绿色+专业(课程)”发展方向,在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的细分领域、交叉区域细化目标定位,围绕目标配置资源。突出解决区域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导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将产业实际项目、实际案例转化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统筹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知识结构,制定实施现代文明人格、法治素养递进培养方案,分年级、不断线、全覆盖地递进式打造一批通识类“金课”。重点建设少而精的教改项目,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和新举措,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不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按照“做强工科,突出龙头引领;做优管理学科,加强内涵建设;做精社会科学学科,培育学科新增长点”的要求,重点瞄准钒钛科技前沿,面向钒钛全产业链人才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高标准建设“钒钛+”“康养+”等一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应用型学科群。创新组建钒钛学院、康养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健康服务与管理等新兴专业,形成了以“钒钛+”“康养+”为优势,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兼容,理、工、文、法、经、管、医、艺、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建有国家一流专业1个、特色专业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拥有省部级优势专业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1个、特色专业6个、应用型示范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12项。建有国家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36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
立德树人 坚持人才强校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采用多种不同的培养方式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实行“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行“导师制”,通过导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完善“订单式”“项目式”培养模式,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实现校企人才联育、科研联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基于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创新设立“方毅·红班”“方毅·钛班”,坚持红专并进、分类施策、递进培养,着力探索培养政治素养好、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以及立志“扎根基层、建功西部”的应用型人才新路径。
学校大力实施教师兴教、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教师发展体制机制,立师德、强师能、铸师魂,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应用型一流师资队伍。优化岗位聘任改革,坚持按需设岗,探索多维聘用制度体系,科学调配人力资源,有效配置人才资源。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和分类分层评价,形成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评价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教师职称制度。坚持全面与重点、定量与定性、年度与聘期、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人才分类考核评价,促进教学、科研标志性成果持续产出。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坚持政策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绩效工资分配向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省、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创新团队和优秀青年人才倾斜,发挥绩效工资的正向激励作用,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专心科学研究、用心服务社会、创造优质业绩。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健全柔性引进、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年薪制及人才发展服务保障等政策和制度,推进岗位管理改革,打破常规做法,对业绩突出的人才实行岗位“低职高聘”,实施突出贡献奖励机制,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硕果频出,先后获批“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首批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四川省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4个。近3年,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2050项、国家奖励近百项;大学生孵化园累计孵化项目120个,成功孵化企业86家。连续多年被评为“四川省人才资源基地”“四川省兴川战略人才强省示范基地”。
源头活水 坚持思政润校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形成以综合素质“增量一流”为培养目标、以“过程一流”为系统保障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长效机制和“全方位”十大育人工作体系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特点的贯通式“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研究制定分年级、递进式思政课程模块,确保思政课不断线、效果好。坚持从“小切口”进入“大时代”,有效提升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思政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注重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高水平思政课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创新课程体系,以“递进性贯通式”设计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线,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导向明确、特色彰显的课程育人体系,出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构建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的课程育人新格局。
5年来,学校获批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4支、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5个,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6支、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1门。学校把攀枝花三线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建设,形成了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为引领、校级项目为主体的思政育人新格局,立德树人能力显著增强,思政课改革成果获得2022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研究报告被教育部门采纳。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平安校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