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小学教育集团吉庆校区,器乐社团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乐器。 周强 摄 黑龙江省穆棱市民主小学竹竿舞社团在训练。于思扬 摄

    ■本期关注: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之魂,学校文化建设是校长办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避免哪些误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建设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邀请专家、校长共同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编者

    一般而言,学校文化建设有两种途径:一是专心致力于学校建设,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精神品格慢慢沉淀,学校文化自然就逐渐生成;一是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同时,有意甚或刻意为学校发展融入特定的特色、内涵和品质,逐渐建构相关的文化表达。文化系统一旦成形,又会反过来影响学校各元素的完善,引领师生更加稳定健康成长。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在观察、了解甚至评价一所学校时,往往高度重视该校的文化,而这也恰恰抓住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学校文化建设切忌重形式轻内核

    当下,学校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为学校发展尤其是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切入口。借助学校文化建设,不少学校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产生了很多成功典型和样本。但是,乱象和问题也同样存在。

    从建设内容看,重物质,轻精神。在一些区域教育领导和校长看来,文化建设类似于面子装潢工程,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充满校园,大有将文化建设等同于土木工程之势。所以,一些校园确实美观亮丽,焕然一新,虽然学校也做了一些关于规划、章程和制度建设的事,也设立了学校的目标和“三风”,但似乎当事者“志不在此”。

    从构成文化体系的元素看,重形式,轻内核。不知从何时起,大量说不清其内涵和意义的概念充斥在学校文化系统中,庞杂、琐碎,令人眼花缭乱。仅以理念为例,就有办学理念、育人理念、教学理念、教师理念等,至于这些理念究竟为何,意义何在,各理念间何种关系,则难以说清辨明。而且系统内部,各基本元素也是各自为政,自说自话,没有基本点,说白了,整个系统就是各类相关理念的“大杂烩”。

    从具体的表达看,重新异,轻意义。有的语言艰涩古奥,甚或生造词语,不加注释无法确解;有的文字表达诗情画意,但语意模糊。

    从价值指向看,重“自己”,轻“他者”。像“成就最好的自己”“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看上去立意远大,但指向难以说高远。

    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学校,除了校长在来访者考察、参观时提及学校文化,一般教师和学生似乎对此并不十分在意。在笔者考察和诊断学校,把脉文化、课程和教师发展工作时,不止一所学校将“成就最好的自己”作为学校精神。“最好的自己”究竟指的是什么?有无确定的内涵和基本的标准?不少校长自己也说不明白。校长糊里糊涂,教师和学生也说不清、道不明,指望这样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成长进行耳濡目染,估计效果不会太好。

    问题出在哪儿?这就需要我们回到文化和教育的本真与初心,回到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谨慎思辨,厘清是非,匡正偏失,重构完善,从而使学校文化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和价值。

    很显然,学校文化建设,其意义和价值就在于,通过学校文化也即学校精神,引领教育对象实现素养、人格和道德品质的成长,内化为精神品格,进而外显为一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所以,很多著名高中都提出学生气质一说,意为不同个性的学校文化可以熏染出并不一样的个性、气质和风度,而这恰恰是学校教育的目的。

    以正确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

    学校文化有如下特质:其一,文化建设是指向学生的,其作用的对象是学生。其二,它是一所学校立校之“魂”,是课程和教学之“本”,是教育和学生发展之“标”。其三,学校文化与学校一般性课程不一样,它直指教育对象的精神。所以,不管做怎样的文化建构,不管把文化分成多少种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也好,理念、精神文化也罢,反正,用这些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对象的精神和价值观是毫无疑义的。如果说学校一切工作中,文化是关键要素,建设学校文化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价值观是纲,其余都是目。

    从内容看,确立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观需要斟酌三个问题:

    一是内容应指向道德人格。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及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它可以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这表明,价值观主要关乎品格、道德、精神和思想,所以学校在确立影响学生发展的价值观时,必须围绕这些要点来展开,而不可信口开河,将一些与价值观无关或者关联度不大的东西误作为价值观来看待。比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做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一类,便是能与其他文化元素,与学校课程、教学、教师和其他资源一起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而“现象教育”“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等则是教育教学的方法论,不应视为价值观。

    二是定位理当高远。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功利、道德与天地境界。作为学校,引领青少年成长的价值观就应该定位高远,以使“取法乎上”。如中山纪念中学的“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等,就都是定位在道德甚至道德之上境界的价值观,与当年周恩来少年时所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一脉相承。

    三是与学段相匹配。我们可以要求小学生“做奉献世界的中国人”,追求高远,但又不能偏离或超越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有小学以“圆融方正”为价值观,就是对小学生提出的过早过高要求,与这一阶段孩子人格成长、心理发展的规律大相径庭。

    学校文化建设要强化学生视角

    从形式看,学校文化建设也需要关注如下三点:

    一是简化文化要素,将其体现在育人目标和校训中。在很多学校,不知是教育行政的指令,还是所谓的专家的设计,文化系统居然被分成六七类,多达一二十个要素。不要说给学生看,就算给大人看,也是过于繁杂。笔者觉得还是要回到原点,文化是作用于学生的,应该将那些真正作用于学生的文化要素作为重点,加以建设和强化。这既清晰了头绪,又使所有的文化要素在其统领下成为一以贯之、纲举目张的整体。

    二是学校文化的表达须瞄准学生。从学生角度立意,对学生发展引领,这是学校文化的本意和价值所在。但不少文化表达往往混搭、杂糅。比如“为学生幸福奠基”一说,表面上看是“为学生”,但主体和重心却是教师,指向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发展学生的价值观。

    三是语言表达应力求简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谈及自己的研究规则时说:“简化,再简化。”作家圣艾克修佩利说:“完美,不是再无一物可添加,而是没什么可减少。”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说:“在一个充斥着冗余信息的世界里,清晰即力量。”像“端、勤、毅”,如“像高山一样刚强,像大海一样宽容”一类可谓字字珠玑,博大精深。做减法,是当下学校文化建设要遵守的法则。

    指向价值、定位高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围绕学生,简明清晰,这样的文化表达,就可以让人每一见之闻之,或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或如光风霁月、境界全出。如此,其教育意义、引领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作者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江苏基地首席专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