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剑 十年坚守
编者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最高奖项。“80后”“90后”青年教师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者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但是项目团队的生力军,而且是未来继续将研究进行下去并发扬光大的重要力量。本期,高教周刊特邀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团队中的年轻人,请他们讲述自己在参与项目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现在起到今年年底,高教周刊还将开设阶段性栏目“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团队中的年轻人”,通过他们的讲述展现获奖成果建设培育的过程和实践应用的效果,以飨读者。
“创新治理 促进交叉 深耕内涵——地方综合性大学课程重构与改革的苏大实践”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是我校在这一奖项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作为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参与者之一,我的人生经历也因此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开端:跨学科教育背景带来的重要机会
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这一年,慕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活力。2013年,我所在的苏州大学结合多校区办学的特点,以实现跨校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目的,着手进行网络进阶式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我在本科阶段修读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阶段修读的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方向是教学设计,跨学科的教育背景成为参与这项开创性新工作的有利条件。
网络进阶式课程是学校创建的一种类似于SPOC(Small Private Open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课程,采用的是结合在线学习、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和线下学习的有机结合,更加强调给予学生深入、真实的学习体验。
10年前,在线教学并不被大家所熟悉和接受,也没有合适的在线教学平台支撑线上教学的组织,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选择课程、组织教学团队研讨教学方案、定制开发教学平台的功能……经过半年多紧锣密鼓的准备,首批3门网络进阶式通识课程“昆曲艺术”“苏州诗咏与吴文化”“理解广告”正式开课。这种新型课程模式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一经推出便成为“抢课”的热点。
如今,学校的网络进阶式通识课程队伍已扩展到19门,主要涵盖“吴文化传承”和“区域经济特色”两大课程系列,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课程群。
坚持:创新性工作带来的进步空间
网络进阶式课程的成功,让我加深了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认识,更对课程改革坚定了信心。
从2014年开始,我又陆续深度参与了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微课程(群)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项目、以研究性教学模式为内核的新生研讨课和研究性教学标杆课程项目的设计与推广,微专业项目的设计及运行管理等工作。
每开设一个新的课程项目,从调研、设计到组织申报立项、培训、总结研讨,再到课程标准的制定等,我都需要精心思考、深入观察、善于总结,发扬“钉钉子”精神,稳扎稳打地走好每一步,才能确保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连续10年开展这些创新性工作,促进了我工作能力的提升。举个例子,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透过杂乱无章的表面现象甄别出问题的本质所在,找出内在联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和价值观等往往会起到关键作用。2013年,学校确立了“建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这一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路径。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着“从无到有”的跨越,首先需要解决“我校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识教育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强调的是一种“全人”教育。2014年为了能够真正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我们主要围绕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的通识教育发展历程展开调研。这些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广泛丰富,主要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
在纷繁复杂的课程中,我们发现不乏与国情和国家意志相关的课程。同时,我们结合对国内高水平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情况的调研,逐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应当成为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把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优秀思想、道德规范、传统美德等纳入通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坚定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这一教育目标。这与当前高校中广泛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实际上不谋而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实践证明,以这类课程为载体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能够避免空洞刻板,更加有生命力和说服力。
坚定:十年坚守铸就理想和信念
如今,学校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10年,课程项目立项总数近千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改革成果和经验。经历得越多,我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就越强烈,并进而转化为一种幸福感和对教育工作的挚爱。然而,伴随着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会越来越多。但内心的信念一直在鼓舞我,坚定目标不动摇,坚持步伐不停歇,甚至去影响、带动周围的人和我一起实现共同的理想与目标。
2019年,我们团队着手凝练总结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在时任教务部部长周毅老师的带领下编写国内第一部反映高校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著作《课程重构与改革:苏州大学的实践》。我承担了部分章节的撰写,参与了全书的统稿等工作。经历整理、梳理、总结凝练、理论提升等一系列过程,我不仅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和内在逻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锻炼了把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观点的能力。专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全校近3000名教师投入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智慧和汗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担当,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全社会有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社会将对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会受到普遍关注。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80后”已步入壮年,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要在工作中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实践,并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反思;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师生的利益为先,在自己的领域和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砥砺创新。
(作者单位系苏州大学教务处;作者参与的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为——“创新治理 促进交叉 深耕内涵——地方综合性大学课程重构与改革的苏大实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