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探索跨学科学习
新时代教育领域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变化更迭,这促使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直面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教育需求,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目标,在修订和完善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强调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方案》特别指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文化路实验小学全面落实《方案》,基于学校“博悟赋能”校本教育思想,借助跨学科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完善跨学科学习课程体系建设,实现课程育人,着力培养“健康的人、活跃的人、出类拔萃的人、通达事理的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确立核心理念,构建跨学科学习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精彩”的教育理念,以“博悟赋能”校本教育思想为核心发展理念,借助“跨学科学习实践”校本探索,改变教与学的方法,旨在构建适合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博悟赋能”是学校的校本教育思想。“博悟”,意在输入和转化。一方面是基于教育主题、结构、要素、路径及场域的延展性,让学生在多看、多听、多体验的广域时空学习中充分地汲取成长的养分,打开成长的无限可能;另一方面是基于成长逻辑、规律、内涵、价值及信仰的层递性,让学生在深思、深研、深探究的高阶思维培养中充分地生发成长的意义,集聚发展的无限可能。“赋能”,指向输出和呈现。学校的赋能是在创构世界的教育实践中让持久的发展动能外显为无限的成长可能,层层推动学生实现个体生命意义的觉醒、群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和人类生命道德的完满。
总的来说,跨学科学习对学校而言,就像一根金线,将学校素养导向、基于“博悟赋能”校本教育思想的课程资源等各种教育“珍珠”串联起来,构建成“达人教育格物课程体系”并发挥效能。
基于学习形式,设计跨学科校本课程内容
在校本课程的建设方面,学校注重把传统的校本课程转向基于跨学科学习的校本课程,要求各年级除了学科拓展类课程外还要设置多门基于跨学科学习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基于学科,开展“学科+”跨学科学习
学校各学科在充分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年级适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和主题。例如基于语文学科开展的“旅行达人”系列课程。结合假期外出旅行情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与旅行相关的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级部开展了“夸夸我的家乡”“带着父母去旅行”“景点知多少”“旅行达人秀”等主题活动。此类课程是立足于某一学科、以某一主题来组织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开展的基于跨学科学习的课程,生成新的跨学科逻辑,发展学生的跨学科理解。
基于主题,开展“学科间”跨学科学习
主要是指基于某一主题,通过多学科课程整合开展的跨学科学习的课程。比如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节点开发的“入学适应期”“习惯养成”“毕业离校”等成长系列课程。让学生充分运用与发挥已有的认知、能力与个性特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感受成长、感恩幸福;基于属地文化和现实问题,通过统整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开发的“植染中国”“植物密码”“一鼎一城一世界”等博物课程。利用校园达人农场、中医药主题馆、滕州市博物馆、滕文公台、滕州荆泉水源地等校内外文化教育场域,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将问题转化成学习的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践行诚实、守信、守正创新的价值信念。此类课程用多学科的视角、观念和方法,探究一个问题或主题,由此发展学生的“多学科理解”。
基于项目,开展“超学科”学习
跨越学科的界限,围绕共同的“问题或任务”展开探究,将多门学科在探究过程中融合起来。例如学校的“我为荆河建座桥”“龙泉塔防鸟设计”“喂鸟器”等STEAM课程,让学生面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通过“做中学”“创中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合作沟通等能力。
推动课程实施,打造“345”跨学科学习实践策略
学校通过多种跨学科实施样态,坚守学生本位,联结完整生活,坚持学科立场,拓展学习场域,遵循科学流程,探索出了跨学科学习的校本实践“345”实施策略。
3种实施样态,助推基于跨学科学习的校本课程有效实施
沉浸式。学校创造性地设计了“跨学科学习月”,在每年的4月和10月集中开展“沉浸式”跨学科教学。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主干、以真实问题为主导,将国家课程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相结合,以序列化、成体系的主题课程引导学生集中、连续、深化学习。
渗透式。聚焦多学科视角和思维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着眼点不是某门学科知识内容及结构的综合,而是以一门学科为主,将该学科的学习“渗透”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
嵌入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等,开展“嵌入式”跨学科教学。在“嵌入式”跨学科教学中,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加社会实践与服务,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形成学习产品。
“4主”实施原则,确保基于跨学科学习的校本课程科学适宜
主体建构。在学习中,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自主设计学习方案、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参观考察、调查研究、收集分析资料、合作探究等方式,物化展示学习成果并进行总结反思。教师作为跨学科教学主体,积极转变教与学方式、开展团队协作教学和教学反思,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综合素养提高提供保障。
主题统领。通过收集、筛选、调整、确定四个环节确定主题。“收集”是指从不同学科的教材中,寻找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共同点。“筛选”是根据学生兴趣和多学科教材交叉的内容,初步选出主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是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兴趣、学生学情等,适时调整学习主题,使其更适合学生学习。“确定”是指参照问卷结果并根据学生的喜好确定驱动性任务,设计跨学科教学的学习主题。
主干搭建。以国家课程学科知识为出发点,以某一学科为主干,找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相似或交叉的内容,衔接学生生活,连接其他学科,进而设计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产品设计、制作和路演,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认知能力。
主场协同。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多元学习场域中,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从“学后用”走向“用中学”。“节电助力双碳”跨学科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家庭用电小调查、节电宣讲走进社区等实践活动,将学生学习领域从校内转向校外。
5个环节保证基于跨学科学习的校本课程真实落地
确立主题。这是跨学科学习的基础。2022年版课标关于跨学科学习主题的表述是学习主题提炼的依据,教材是跨学科主题选择的主要阵地,现实需求是跨学科学习的直接来源。
确定目标。跨学科目标的确定要遵循设计原则、整合形式及表述要求,覆盖两门以上学科的核心知识与能力,提供基本的操作和实践机会,体现对世界的关怀与责任。
组织内容。跨学科学习的组织中心包括大任务、大概念、大问题三种方式,旨在给学生提供机会将各种观念应用到学校外日常情境中,关注课程对个体的意义,试图将学科知识和个体经验相联系。
学习过程和评价。跨学科学习课时教学的具体展开是围绕“明确目标—评价设计—教与学实施—反思改进”四步教学模式进行的。学生以调查研究型、综合表达型、社会参与型、策划实践型、合作交流型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提供多样化支持的情境下展开学习。
落实课程保障,健全跨学科学习支持系统
基于跨学科学习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离不开学校健全的支持系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从实际出发,通过校本专题的研训、专设的教研组织、资源的适配及教育场域建设等多方位的支持,助推学校跨学科学习的加速推进。
校本研训
以提高教师“双新”创新素养为抓手,一方面,尽可能多地让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各种形式的跨学科学习培训;另一方面,将跨学科学习的内容作为“一课一研”的必研项目。同时,引导教师将教学工作的真实状态与跨学科学习理念对接,深度思考和探索形成新时期背景下的育人理念,聚焦引领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研修,共同编制基于跨学科学习的校本课程纲要,推进课程的系统化、序列化实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