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大科学观念 协同构建科学教育新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策论·“推进科学教育工作落深落实”系列评论之四

    日前,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部署推进会强调,发挥各行各业积极作用,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构建科学教育新体系。科学教育工作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尤其需要各行各业共同搭台。因此,我们更需要聚焦家校社协同构建科学教育新体系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进而找到发力点,做好学校乃至区域层面的顶层设计。

    凝聚各方主体共识,全方位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进入科学世界的起点,也是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动力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心呵护。因此,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为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提供条件。家校社要协同转变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观念,主动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科学教育事关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培养,针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学生,要完善从识别、培养到使用、评价的一体化制度安排。要激发企业、行业的主动性,为学生搭建展示科技才能的舞台和空间。同时,还要构建容错机制,营造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让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成为社会风尚。

    协同各领域优秀人才,持续完善科学教育课程教材。重视科学教育,必须重视科学教育课程教材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科学教育课程教材在基础性和前沿性方面还需要持续完善,必须坚持大科学观念,协同相关领域优秀人才加强科学教育课程教材建设。要通过持续完善科学教育课程教材内容及时动态调整机制,广泛吸收基础学科一流学者、科学家深度参与课标研制与教材编写。要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和发展阶段,对原理性知识进行体系化设计和编排,切实提高科学教育课程教材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积极盘活各方资源,拓展科学教育的教学空间。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学科的知识教学,也包含实验操作、科学实践等动手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培养。因此,科学教育的课堂不应局限于校内,应坚持场域多样、方法多样、形态多样,不断积极拓展教学空间。这需要区域层面的规划统筹,创设中小学校与大学、企业对接合作的客观条件,帮助更多学生走进大学的实验室、企业的操作间,近距离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同时,盘活社会资源,通过加强科技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资源的建设与开放,聚焦国家重大科研活动策划科普教育品牌项目,以更好地满足师生进行全学段、全过程科学探究创新的教学需要。

    合力加强师资培养,丰富优秀科学教师储备。科学教师是科学教育的主力军。但当前我国科学教师的数量储备与专业化水平难以匹配科学课程改革需求。因此,要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类课程教师供给。高校要优化专业设置,备足备强课程和师资,加大培养力度,为中小学输送大批高素质的科学专业教师。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持续加强对已有科学教师的在职培训。

    纵观全球,科技创新人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力量,落深落实科学教育尤为紧迫。科学教育不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攻坚克难,推动科学教育的转型升级。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