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家园沟通需要“同频共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9-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邵爱红

不久前,深圳市龙岗区某一幼儿园教师在《我的小区》主题教学前向家长发放调查表,因为涉及“你家是自购房还是租赁房?你家户型是什么样?你家房价是多少?”等敏感问题,被质疑为“因财施教”,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我们不妨相信,涉事教师在当初设计这些调查问题的时候,一定有着自己的考量。如调查户型,可能是为了让幼儿在描述或表征房子时,有较为清晰的依据。不过,该教师想当然地以为家长们透过这些问题会理解自己的用意。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位教师犯了“我知道,所以你也知道”的毛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信息不对称”。的确,信息从源头传播出去后,可能会失真,也可能不被同频接纳,导致信息输出方与输入方在理解上形成了“不对等”。这种“不对等”如果放在一个可以被扩大的环境里,则很容易引发矛盾。

可见,家园沟通的第一要务是“把话说明白”,让对方在最大程度上理解自己的用意。如果该教师将设计这些问题的初衷娓娓道来,就会缓解家长对其的“绝对质疑”,不至于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有效的家园沟通取决于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了解程度,而“把话说明白”的实质就是让家长尽可能地理解幼儿园教育并产生共情。

其次,家园沟通需要教师的专业性。撇开事件中的其他因素不谈,这张调查表所透露出的是涉事教师的专业能力乏善可陈。举例来说,调查表中要求亲子配合填写房子在购买时及2018年的价格。一套房子的价格少辄几十万,多则数百万,中班阶段的孩子具备这样的数学认知、比较能力吗?这样的调查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何裨益?这当中充斥的是“成人思维”,而非“儿童视角”,是作为成人的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孩子的学习需求。事实上,真正专业的教师关注的是儿童对“房子”“小区”会产生怎样的兴趣,进而设计适合孩子的调查表。正因此,这样的学习调查活动经不起大众的质问,更经不起大家对其专业性的考量。面对家长的疑惑、求助,教师若能运用专业所长来解惑、助力,则会迎来家长的尊重与信任。

再者,家园沟通要有边界感。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德·德鲁克曾说过:“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必须知道对谁说,必须知道怎么说。”该教师缺失的就是边界感——调查表中的问题不仅触及了工作的敏感点,而且涉及家庭隐私,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调查,这也是家长对调查活动抗拒的根本原因。作为教师,在发出每一个教育行为前,必须要思量是否突破了边界,是否窥及了他人不愿向外暴露的私密。相应地,家长同样需要有边界感。近年来,一些教师自嘲是“全天候手机守护者”。原来,除了上班时间,他们下班后总是随时随地回复家长的电话、短信、微信等,甚至在夜深人静时也会收到来自家长的询问。其实,身为家园协作的另一方,家长理应懂得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法与教师沟通。

在当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和家长唯有精进认知、尝试共情、强调边界,携手营造“共同频道”,实现从心灵出发抵达心灵的“共振”,才能最终达到发展儿童的共同目的。

(本文作者系宁波市实验幼儿园园长、省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