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热爱的学校都有哪些特质 直击第十三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9-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这一话题,吸引了中国长三角地区近200名校长前来聆听、探讨。 ( 池沙洲 摄)

□ 黄莉萍

“教师教育教学上遇到问题,一定在第一时间解决。”

“有科学、系统、多层次的教师培训课程,还有构建项目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创新团队。”

“无推门听课、无探头、无签到,却有诸多的‘发现美好’大会。”

“50岁以上的教师在这里依然是‘香饽饽’。”

……

9月20日,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的近200名中小学校长相聚绍兴市稽山中学,在第十三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上共同探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能做什么,还将做些什么?

令教师美好的校园都长什么样

作为一所被教师们吐槽“没人愿意走”的学校,稽山中学自由、包容的因子由一代代校长呵护着传承了下来。教师们说:“学校对我们的考核,不仅仅是学生考试成绩,更注重对团队、对学生未来的培养,这让我们教师之间能以真诚之心相待,愉悦之心分享,无私之心传承,大家在这里找得到幸福感。”

稽山中学有一个“最高”原则:“教师教育教学上遇到问题,管理者一定在第一时间解决。”校长董凌达说,学校采取的做法、出台的政策,都必须和教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同频共振”,努力让团队建设成为教师成长的最好助力。

《基于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是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8年前立项的一个课题。开发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实现有生命温度的教育,需要一支有灵魂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有灵魂的教师从何而来,校长许军说,通过构建以课程开发为目的的项目制教师学习共同体。

在延安中学,课程开发和师资建设从来都是一回事。青年教师在围绕教师素养、学科专业、育德能力、科研创新4个板块30个专题的教师自培课程中成长;在项目制创新团队的历练中,从课程开发课题组的旁观者、学习者、参与者,进而成长为骨干教师、构建者……

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从县城到学校3小时晃悠盘旋的车程……这样的定位点上,却有一所徽式宫殿般的学校。班班通、录播教室、计算机房、信息化专用教室、书画室、机器人专业教室……这些显得有些不真实的真实存在,让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中心小学的教师们幸福到流泪。

带宽100兆的网络让山里的教师得以与合肥的同行们一起参加教研活动;年逾50岁、曾经对电脑一窍不通的语文教师,在短短一年后,愣是成了金寨县信息技术课件设计大赛的一等奖得主;石画班、刻纸班、口风琴班、创客社团等近20个兴趣社团,渐渐让教师们“诗词书画吹拉弹唱”等十二般才艺俱全……校长储诚超说,教师们在逼着自己成长。

50岁以上的教师在这里依然是“香饽饽”;教师们不用坐班考勤,也不会被检查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到了40岁,所有符合条件的教师都要参加海选,全校20名中层干部全部由教师投票选举产生;这里有一个没有任何荣誉的校长,和一群必当班主任的中层干部……这样的校园里,“学生利益高于一切”成了该校几十年的传统,也成了教师们的“学生观”。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校长吕建说,学校为教师铺路,教师就应该为学生铺路,“坚决杜绝让学生成为教师‘成名得利’铺路石的行为”。

如何让新加入的薄弱校区的教师自信、愉悦地融入“母体”?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的做法是复制相同的文化基因。每学年结束时,骨干教师跨校区流动机制准时启动;每学期伊始,帮助教师量身定制进阶发展规划,通过美育、书画鉴赏、金融知识普及、茶文化传播等教师幸福课程不断扩大教师的素养半径;每个月,各校区所有学科组和年级组一起开展教研、出试卷、流水阅卷,实行共同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他们要复制的文化基因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孩子从小便每天思索着3个问题:现在是什么时候?要做些什么?该怎样去做?”校长孟水莲说,“是为了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儿。”

“立德树人,首先要相信师德的力量,唯此,我们才会认真地去做有利于师德改善的制度建设和活动建设。”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个“奇怪”的存在。校长俞正强从来不对教师谈师德;无推门听课、无探头、无签到;倡导从教会学生扫地、节俭、运动等“十能”入手,学生能做到就全部是三好学生的评价改革,教师想不想参加全凭自己意愿;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变成“我要说声谢谢你”“拼班感恩奖”“说说进步的人和事”等的“开心会”……

用这样、那样的活动来“载歌载舞”,俞正强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只有真正相信师德,坚信师德会升腾、在精进,才能探索出改善教师职业倦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路径”。

新时代对教师有哪些挑战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的殷切期望。“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确实考验学校管理者的智慧。”论坛主持人、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尚可在他主持的半场,向台上的嘉宾校长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除了走出去、师徒结对、典型示范等传统手段,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校长们还有什么招?”“对教师的管理,该精细严格,还是该宽松自由?”“怎样给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自主思考的空间、自由行驶的权力?”……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还面临着“似乎很远其实很近”的科技与教育“飞速碰撞”引发的一个个问号。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引发了全球各行各业深度的变化,唯独教育行业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论坛主持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方展画认为,当前各中小学的教育理念、课堂模式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人工智能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习机制、教学方法,还能和以前一样吗?”方展画对着与会校长抛出这样一个话题。

“课堂上多媒体、平板电脑等的频繁使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视力;而大量媒体信息的刺激,又对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校长雷燕的观点得到了现场不少校长的支持。

许军对新技术的应用抱着谨慎的态度,课堂上如果频繁通过多媒体简单、直接地展示结果,会让学生思维的想象空间受到制约,“而当今不少学校提倡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多只是利用技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精准分析”。许军呼吁:“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应该走向更深层次的应用。”

“忽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未来的全球教育竞争中注定要失败。”湖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胡晓华认为,当前是现代科技在教育应用中的潜伏期,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高度关注,“电子书包辅助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的课堂变成了‘满世界跑’的课堂,也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得以客观地呈现在教师面前”。而现阶段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胡晓华认为不能回避,“不能像最早有些人对待互联网经济那样,从‘看不到、看不起’,到悲哀地‘看不懂’”。

对此,杭州市天长小学校长楼朝辉表示赞同:“有老师觉得学生看电子书不算阅读,但在学生眼里未必如此,教育变革迫在眉睫。”

“要教会学生用好我们的资源库,比如知道系统生成的错题本如何用才是有效的。”董凌达认为,教师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情况,利用大数据,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对“信息技术对学生‘学’的转变”进行了专门的课题研究。校长张红介绍,该校关注的是信息技术下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运用中如何才适当,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

“现在是机器变人(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有些学校却还在把人当机器教。”论坛点评专家、浙江教育学会会长张绪培呼吁,“教师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谁在教,还能像现在这样教吗?’”

“师德最核心的内容是善良与责任,在教育里最大的指向就是敬业。”张绪培认为,真正敬业的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学生20年后,走上社会后的状态,“我们不能教出有文凭的‘无用阶层’,教育要不忘初心”。

如何更好地呵护教师的初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应是善待教师!”张绪培说,用好的、教师能参与决策的“规矩”去呵护教师的教学与专业成长,解决好教师的后顾之忧,“唯此,教师才能有更多的专业自信,更坚定地相信教育是有规律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