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打卡”
□杭州市德天实验小学 孙佳丽
自从微信小程序兴起,不知不觉中身边的同事也开始使用“小打卡”这一小程序。最先是语文教师创立了“朗读/背诵小打卡”,数学教师要求学生将每天完成的口算拍照打卡,英语教师建立了英语打卡群,要求学生们在群里完成读、背、默等任务;体育教师不甘落后,建群后要求学生把每天坐位体前屈、跳绳等体育锻炼的情况发上来;美术教师也跟风建群,有时会要求学生打卡毛笔的握姿、运笔……有次放学前,我看到黑板上公布的各门回家作业,“小打卡”出现的频率有三次之多。
深究“小打卡”的魅力,为何它成了各门任课教师的宠儿呢?首先,小打卡有强大的记录功能,依托后台数据反馈:哪些学生没有打卡、每个时间段打了几次卡等,清晰的记录免去了过去大量的统计工作。
其次,“小打卡”有温馨提示功能,每天晚上会通过微信提醒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今天的任务。
再者,“小打卡”有明确的积分制度。打卡、回复、点赞等都会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代表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教师一目了然。
但是这一完美的平台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是的,就是教师的评价。学生打卡,教师能及时查阅并给出评价吗?我询问了身边的几个同事,他们都表示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小打卡”最大的功能仅仅是打卡,评价的作用已经消失。试想,错的英语发音并没有得到指导,相反,打卡后还巩固了错误的读音;语文听写的错字没有及时被指出,下次学生还会继续再错;跳几个绳后,今天的打卡任务完成了,但是体育达标锻炼的要求远未达成;数学口算虽然拍照打卡了,但是花了多长时间、正确率又是怎样的都缺乏体现;美术的打卡显得可有可无,原本在课堂上应该落实的技巧,不需要在课外花时间反复练习。
所以,“小打卡”的运用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粗暴,任课教师们需要找到合适的素材,哪些素材适合打卡呢?
首先,无法在课内全部呈现,需要课后的延伸关注。不能为了打卡而打卡,无意义的课后活动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第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打卡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指导。不仅要有正确率的评价,还要给予及时的鼓励性改进建议。
第三,需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良好的家校沟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这学期也尝试运用“小打卡”进行了实践: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有关于月相的研究,这一部分是学生的盲区,学生只是大概知道一个月中月相会有变化,至于月相的变化规律他们掌握起来是很吃力的。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观察的经历。于是,课前一个月,我布置了学生们观察月相,要求一周打卡两至三次,将观察到的现象拍照上传。学生们对这一特殊的任务很是喜爱,当云层很厚时,有些学生仍能利用软件查找月相,进行打卡分享。就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萌芽慢慢生长。有时候,生生之间富有童趣的评价更让学生接受。
打卡一个月后,在学习月相这一内容时,学生无论是前概念还是后续练习都值得点赞。但是观察月相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如果重新尝试,我会将打卡的时间调整到寒假进行,让有趣的观察经历为学生的假期抹上亮丽的一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