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使用,“堵不如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0-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舒玲玲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完成随堂检测,点击提交后相关数据就汇集到教师的设备终端,自动生成答题结果、解题思路和错题分析。这样的场景如今在中小学课堂上并不鲜见。不只平板电脑,电子白板、VR眼镜等各类电子产品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愈发普及,教育生态正悄然改变。

8月底,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要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并给出“单次使用不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个小时、使用电子产品教学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等量化指标。一时间,家长对于过量使用电子产品导致孩子近视的担忧愈演愈烈,“禁止电子产品进课堂”的议论甚嚣尘上。

可是,学生视力下降真的是由过量使用电子产品引起的吗?

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

“只有在不可替代的情况下,教师才会在课堂上使用电子产品,有时候整堂课加起来也不过使用了五六分钟时间。”一线教师纷纷为电子产品叫屈,并称在教学设计环节就会做好量的把控,不会让电子产品在课堂上喧宾夺主。

至于课后自学和作业环节,需要全程在电子产品上完成的情况并不多,只有当遇到学习困难需要看教学视频解惑、需要拍照上传作业完成情况时才会在短时间用到电子产品。“普遍使用和频繁使用是两个概念,尤其是小学阶段,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宁波市镇安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黄吉雁说。

“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电子产品对学生的视力影响不大。”江山市教育技术中心副书记邓利华说,他的这份笃定,源自该市选择的几款电子书包都自带管控功能。有的内置距离传感器和光线传感器,可以根据使用环境自动调整屏幕亮度;有的自带滤蓝光特性的CPU芯片,能从光源上减少蓝光对眼睛的伤害;有的会定时弹出护眼休息提醒;有的设定阅读距离必须大于25厘米,否则会提示“远离平板”……“电子书包不能联网、没有游戏,仅能接收老师的定向推送信息,学生不会长时间连续使用。”邓利华说。

宁波市日前召开了首届中小学生安全用眼高峰论坛,共话“互联网时代,如何平衡孩子的学习与视力健康”“教育信息化与近视防控的冲突如何避免”等问题。在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科研处处长张纯就指出,影响视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单纯限制教学电子化是敲冰求火。

“其实真正影响学生视力的‘元凶’,一方面是繁重的课业压力挤占了运动、休息的时间,使得用眼疲劳得不到缓解;另一方面是大量具备联网功能的电子产品的娱乐化滥用,使不少学生网络成瘾。”在杭州市古荡第一小学校长石卫东看来,电子产品过量使用的情况往往发生在非教学环节,合理使用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监管。

引导孩子走出过度依赖

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10%,远高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其中,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社交、网络购物是最重要的诱因。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的大量普及,令一些自控能力薄弱的学生极易形成网络依赖。

古荡一小校园里分布着不少电子阅读终端,过去也曾出现过学生到了放学时间还守着不走的情况,后来教师们想了个办法: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挣“学分”,表现越好、学分越多、使用时长越长;每个学分对应一个二维码,上线使用先扫二维码,使用后随即作废。“不仅使用时间过长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而且登录全部实名制,打消了部分学生想要浏览与学习无关网页的念头,还在校园里形成了争优向善的氛围,一举多得。”石卫东说。

像这样,教师成为学生在校期间使用电子产品、上网冲浪的“网管”,他们不仅三令五申沉迷网络世界的危害,还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适度地使用电子产品。而放学后,则需要家长接过“网管”重任。

“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不要一边玩手机游戏,一边给孩子报听写题。”邓利华希望家长既不要拿电子产品作为管教孩子的工具以求得孩子不吵不闹,也不要成为沉迷智能手机的坏榜样,“放下手机,尽可能多地陪孩子学习、玩耍,让孩子在爱与陪伴中成长才是确保孩子身心健康的不二法宝”。

学会巧用电子产品

使用便捷、功能强大、吸引力强的特点不该成为电子产品的原罪,从长远来看,限制乃至取缔教学电子化并不现实,会使学生跟时代发展脱节。

在石卫东看来,电子产品使用“堵不如疏”。“不是所有学科、每一堂课都需要用到电子产品,也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学生都适合借助电子产品来学习,这是一个需要分层分类推进的过程。”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适时通过电子产品播放微视频、展示学生习作等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注意,而对于初中、高中的学生来说,在电子产品上做题更能形成学习大数据,知道自己的薄弱点、易错点在哪里。

“电子产品的使用应该带领学生去解锁一些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而不是对固有知识的机械性重复,走入另一个变‘人灌’为‘机灌’的极端。”黄吉雁认为,通过做题形成大数据从而开展精准教学很重要,但要切记过犹不及。他更喜欢给学生布置一些户外作业,例如去大自然中寻找奇花异草并拍照,通过看图识花等应用软件识别植物的习性、特征等知识,回家后共享到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项目任务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多途径使用电子产品,帮助他们打开更广阔的学科视界。”黄吉雁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