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小学:用课程打开传承传统文化的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0-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朱 丹

下午4点,本该是缙云县新建小学的放学时间,但这一刻的校园却与往常有些不同,空气里弥散着新鲜豆荚的香味。原来,该校所有师生正在品尝新鲜出锅的盐水毛豆,而这些毛豆是学生自己种植的。这是该校开展“半亩田园全课程”以来出现的校园一幕。

新建小学紧挨着拥有1100多年历史的河阳古民居。这里在保留了“耕读家风”古屋门楣的同时,也留下了“耕读”文化的痕迹。传承传统,当代学校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对此,新建小学给出了答案——立足实践,学用整合。该校将传统文化因子与教育教学进行融合,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发了多个拓展性课程,统称为“佑文全课程”。

“全课程”的“全”体现在哪里?“简单来说,就是选择合适当代教育的传统文化资源,打破学科与学科、课内与课外的壁垒,让孩子走出课堂,投身大自然和社会,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校长刘勇武介绍,该校每一名学生都要经历6个“全课程”,包括“年味浓浓”“缙云烧饼”“半亩田园”“明清建筑”等。

今年春天,学校在附近租了田地,作为“半亩田园全课程”的实践基地。“孩子们走在田埂上,不识田里的茭白,不认棚里的西瓜,不知地里的土豆,不明白锅里的白米饭从何而来,更别提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体会。”刘勇武告诉记者,开发“半亩田园全课程”的初衷不止于此,还在于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让课堂“活”起来。于是,学生们在“用中学”,通过种植活动丈量耕作面积,观察庄稼生长,学习农耕知识,吟诵田园诗词,描绘水墨田园……自课程开设以来,学生们坚持每周到田地里实践活动半天。“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劳作,而是通过整合课堂教学与乡村劳作,让孩子回归到真实的情境中去探索、学习。”刘勇武说。

借助地理优势,该校还把课堂搬进了河阳古民居的建筑之中。他们以探究古建筑文化为“点”,铺开全科学习实践的“面”。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认为,与传统课堂有所不同的是,这样的户外课堂使得教科书上的知识更容易掌握。每到周三下午,六年级学生就聚集在古祠堂,围绕古建筑文化这一主题,开展全科学习。“明清建筑全课程”里的学习内容可真不少,光是语文学科就根据传统文化和习俗设置了“祭祖文化”“名人故事”“儒商文化”“河阳家训三字经”“学写导游词”等课程。此外,在数学课上,学生利用刚学的比例尺知识来绘制虚竹公祠平面图;在科学课上,他们观察古建筑的材料和结构,调查每一处建筑的侵蚀情况;在音乐课上,他们把《家规三字经》谱成朗朗上口的曲子;就连英语学科也被融入其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寻找古建筑里的“洋味儿”,学习翻译英语文明标语。

对于学生而言,这一个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全课程”,是一次次愉快而特别的学习体验。寒假期间,该校还对寒假作业进行了“大变脸”,设计了“年味浓浓全课程”。其中,“传统文化乐探索”侧重于品味春节的味道,学生通过写春联、做年夜饭、发祝福短信、拍全家福、猜灯谜、舞龙灯等一系列体验活动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了呈现学生的课程成果,学校专门设计了一面展示墙,用来展示学生的日记、灯谜、年味手抄报等。在刘勇武看来,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走进传统文化的过程,更是不断积淀传统文化基因的历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小学生手绘邮票感受家乡巨变     下一篇:四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