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职专:让传统技艺“枯木逢春”
□本报通讯员 郑剑佩
一把刻刀、一块黄杨木,经匠人的雕琢,山水小景焕发勃勃生机,人物造型神形兼备。乐清黄杨木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乐清的一张文化金名片。千百年来,匠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勤的手工劳动,创造了一件件艺术珍品,使得乐清黄杨木雕驰名中外。为了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近年来,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立足黄杨木雕产业,主动担起了培养黄杨木雕传承人的职责。
就在几天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在学校报告厅举行。该校5名学生和5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一对一结为师徒。仪式上,师傅赠予学生一份三件套的黄杨木雕专用刀具,寓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饱含着师傅“传承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谆谆教诲。
像这样的拜师仪式,乐清职专每年都会组织。学校请进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与学生交流创作心得,帮助学生提高技艺。该校艺教学部主任柯丽蕾告诉笔者,通过师徒相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木雕技艺的要领,感悟木雕创作的魅力,把手工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回想起当天的拜师仪式,学生孙晶晶仍兴奋不已。这名刚学了两年黄杨木雕的女孩,如今雕刻技术日趋娴熟,已能自主创作一些作品。“小时候,见过手艺人在街上现场雕刻,看似不经意的几个动作,便可‘刀下生花’,这种神奇的‘美’,让我喜欢上了这门指尖上的艺术。”孙晶晶说, 接下来不仅要修炼指尖功夫,还要不断汲取音乐、绘画、诗歌等方面的智慧,博百家之长,融会贯通,才能成就作品的美,也才能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
从事黄杨木雕30余年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方江鸿说,黄杨木雕是一门需要时间磨炼和深厚文化修养的艺术,做黄杨木雕这一行,必须得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辛苦,需要雕刻者沉浸在每一次的切削之中,沉浸在观察木质纹理的层层变化之中。这样,一块普普通通的木料,才会通过指尖的技艺,变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拜师仪式当天的另一项重头戏是学校黄杨木雕工厂的正式启用。伴随着隆隆声响,只见一台机器上,几排黄杨木依次排开,随着机器转动,黄杨木上出现了不同的轮廓。温州木主木雕有限公司负责人叶柱一边操作着机器,一边向学生讲解其中的要领。“这是学校最新引进的木雕设备,也就是所谓的机雕。”该校副校长徐建荣介绍,今年学校与温州木主木雕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作为学生的导师,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
2016年,学校黄杨木雕专业与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双方共同研讨确定中高职衔接课改方案,明确中职阶段以培养学生基础技能和核心素养为主,同时渗透高职体验课程,为高职阶段的学习做准备。“经过近3年的磨合,如今终于实现了黄杨木雕专业所有学生的中高职一体化培养,这就意味着该专业的学生可以搭乘直通车到高校深造。”言语间,徐建荣满是自豪之情。
不仅如此,借助乐清建设文化强市、加快“艺雕”文化项目的创建和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的东风,学校还与本地黄杨木雕企业合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智能工厂,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搭建“互联网+电商+木雕”项目平台,以此形成产学研高度融合、多元创新的专业特色。
校长林向明感慨:“从2014年的17人,到现在的300余人,学校的黄杨木雕专业走过了不同一般的4年。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在木雕行业崭露头角。”学生卢振勇创作的《逝系列之迹》在今年的温州文博会上获得铜奖;学生余乾荣创作的《喜相逢玉米庆丰壶》获第十三届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二等奖……
前阵子,学校举行的黄杨木雕作品展,展出了86件学生作品。学生的创作如一缕清风,让人耳目一新。方圆创作的《包》,运用写实的手法,将生活中的日用品刻画成一件生动、逼真的艺术品;汪家乐创作的《岁月的伤痕》,一双独出心裁的雕刻着裂痕的鞋子,见证着岁月留下的痕迹;由几名学生共同完成的《时间》系列作品,抽象的表达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00”后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这些作品体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创新理念和精神状态,不仅呈现出了独具魅力的传统技艺,更折射出了伟大的工匠精神,相信学生们经过5年的历练,一定能成就不平凡的艺术人生。”林向明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