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华:做好农村教育得“走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0-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邵焕荣 通讯员 江海波

“天气冷了,明天一定要多穿件衣服。”“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放学等我一下,老师送你回家。”……这两天,山里的气温骤降,可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第一小学教师周玉华与学生之间的“小互动”却让人心里暖暖的,这也是她从教多年的“小秘诀”。

作为一名扎根在农村学校的“老兵”,33年来,周玉华始终坚持“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理念。她告诉记者,对待学生不能一味大声说教,农村学校的学生尤其如此,教师只有真心地去关注、去爱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亲近教师、尊敬教师、相信教师,从而爱上学习。

1985年,刚从杭州师范学校毕业的周玉华回到了家乡昌化镇。当时,昌化镇各乡村小学普遍缺乏师资力量,周玉华放弃了留在镇上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前往洪岭中心学校任教。

洪岭村被称为“临安的小西藏”,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当时,有人对周玉华的选择表示不解:好好的,为什么不待在镇上,偏要跑去山沟沟里?可周玉华却一笑置之。“我是昌化马啸村人,那里和洪岭一样偏僻,当我还小时,村小里只有一位公办教师,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上课娓娓动听,待人也很和善,能让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从心底里亲近她、尊敬她。”周玉华说,从那时起,她就立志做一名乡村教师。

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不良,性格自卑、胆怯,自控力差等问题在农村学生身上普遍存在,“打开学生的心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步。在洪岭中心学校任教的第一年,周玉华班里就有一个父母离异的男孩,是个住校生,还有尿床的毛病,于是,她承担起了既是教师又是母亲的责任。“每天给他洗衣晒被,夏天还好说,到了冬天可真是苦不堪言。棉被湿了怎么办?只能用火桶烘干,可放在寝室又不放心,于是就放在教室门口,一边上课,一边照看他的棉被。”周玉华的所作所为学生们都看在眼里,久而久之,学生们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和她无话不说。

周玉华在一线教学岗位待了33年,班主任也做了33年,她深知,综合素质不高一直是农村学生身上的短板。因此,作为班主任,她的班级管理理念就是“抱、搀、扶、放”4个字。周玉华解释,“抱”是在一年级时,全方位地关心和爱护学生;“搀”是在二年级时,有保护地让学生开始学做一些事;“扶”是在三、四年级时,让学生主动去做事,教师在一旁协助;“放”是在五、六年级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做。

学生林雨欣去年刚从昌化一小毕业,一、二年级时她还是个害羞的小姑娘,可周玉华却发现了她身上的潜力。三年级时,她给林雨欣布置了一个任务:出一期黑板报。“有信心完成吗?”“嗯!”第一天任务下发,第二天林雨欣就上交了自己的板报设计。“设计做得不错,但出好黑板报,不仅要画画,还要写好板书,这些都要你自己去物色、号召。”不久之后,林雨欣就牵头成立了“出黑板报”小组,全面负责班里的黑板报工作。

“在周老师班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班级工作,经过6年的锻炼,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校长洪伟说,多年来,周玉华带的每一届学生的成绩在本地区都名列前茅,参加市、区级竞赛和活动每次也都能载誉而归……

今年教师节前夕,周玉华被授予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荣誉。“这既是对我在农村学校30多年付出的肯定,也是对同我一样毕生奋斗在农村学校的教师的鼓励。”周玉华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