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区英语教学模式 提升大学生国际化能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0-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王素娟

温州大学实行分级分层教学已有9个年头。根据每学年对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英语学习方法、四六级成绩以及英语应用等情况的问卷调查及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和应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听说能力普遍较弱;具备一定的学术英语能力,但使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特定目的交流时,语言水平和表现力不足;学生在中西文化知识方面比较匮乏;独立学习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配以具体的任务。

造成以上学习困境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生英语学习主要基于教材课本,缺乏真实的语言学习和应用环境;二是学生的听说能力薄弱,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解决问题不能得心应手;三是学生中西文化底蕴的欠缺,对文本的解读通常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意思。

对此,笔者建议:

第一,加强文化经典的研读。在文化经典研读的基础上,同时融入一些必要的基本训练,以提升学生的语言修养、人文修养。

第二,实行大文科外语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偏重于语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复合,以及与自然学科的精准符合,以适应未来在专业领域工作的需要。

第三,可尝试推行学区英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学区的管理部门与教师积极合作,建立由外教、留学生、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组成的多层次的说英语群体,在学区中形成说英语的社区(English-speaking Community)。在这一特色的学区英语学习环境中,制订学区英语活动计划,学区的说英语群体在英汉语言、文化方面不断进行学习、交流和切磋,在真实的语言体验环境中,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际应用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学区英语是基于课堂教学与泛在学习模式有机融合的产物。学区英语强调打破教室的局限,是一种泛在的学习时代的学习模式。它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课内、课外不断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有效延伸到课外,并且融入外教、留学生群体,以更好地创设真实的语言训练环境和使用广度与深度。可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管理理念,将课程引进学区中,实行通识教育和全文教育,将英语从课堂延伸至学区。围绕“语言、学生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形成多维互动的学区英语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语言能力、专业素养、文化意识三者之间的闭环运行,进而提高其自身综合人文素质和国际化综合能力。

2.学区英语注重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重构学习。学区英语是以产出为导向,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国际化沟通能力,结合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及交际法的教学原则,从英语教学实践出发所设计的一种新型的大学英语课外教学模式。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依托英语学习社,实现课内英语课程和课外学区英语课程与活动的无缝对接。为了解决学生听说能力薄弱的问题,开设英语读书会、英语角、周末影院、跨文化交际讲座、英语口语大赛、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辅导等,丰富第二课堂,丰富语言应用环境。二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和针对性教学。对英语基础比较弱的学生,以趣味性的活动为主;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主要开展阅读原版名著的读书会、戏剧角色扮演,并请外教为他们开设 “Reading Aloud”和“Public Speaking”等学区英语课程,开发符合学情的校本教材。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展开教学,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口语比赛,以产出为导向,以赛促学,增强其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协作能力。三是实现学习社与项目指导教师的积极配合。学区英语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与教学的设计,师生互相协作,形成合力,整合最具优势的资源,形成中教、外教、学习社学生、留学生为一体的英语学习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升中西文化底蕴,增强其把握交际中口语得体性和适应性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成本与管理意识,达到一体化的育人目的和能力递进式的学习教育方式。四是考核多层跟进。学区英语在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中占10%,同时在学区英语中获得考核合格的学生,获得课外素质学分1学分,并且优先获得学区英语比赛的资格,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学区英语积极创设语言使用与体验的多环境。因为课堂教学缺乏语言外部体验环境,学区英语正好弥补了语言学习中的这一重要不足,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和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频率。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不断转化成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体现了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互动,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学校与城市的互动;突出了产教融合,并整合优质资源;结合国情、校情、师情和生情,博采众长,满足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拓宽专业素养和培养文化意识的需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