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与研究
□海宁市许村镇许巷中心小学 吴云飞
赏识教育是指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获得成功。赏识教育能让学生变得自信,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农村学生有的缺乏自信,自控能力弱。班主任应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尊重、爱护学生,宽容以待,增强学生自信。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陪伴、少指责。学生可以从语言和自身行为两方面进行自我赏识,满足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一、师生交流——尊重与善待
(一)尊重学生,注意倾听
1.眼神柔和。教师在倾听时,眼神要柔和。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眼睛所发出的非语言信息千变万化。小学生的心理又比较敏感。从教师的目光中,可以折射出教师当时的心境,从而引发小学生相关的心理反应,产生愿意亲近教师或者疏远甚至是反感教师的情绪,进而形成亲热或者避而远之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眼神亲切、善意一些。
2.神情亲切。神情亲切也是教师倾听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联系的前提。学生往往能从教师脸上的神情变化中获得相关信息,然后迅速作出语言、行为反应。在班级中,一个整天板着脸的班主任是不会让孩子产生诉说的欲望的,学生也不会从中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教师的神情要真诚、温和、亲切,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友善、严格的一面,从而充分信任、依赖教师。
3.姿态大方。班主任的姿态稳重大方,能给学生一种自信满满的心理暗示,学生也能愉快地接受其对自身身心发展有利的教育建议。教师这一外在的显性行为不但让学生产生愿意亲近的心理舒适感,更会让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信赖感,让学生具备稳定和安全的心理状态。
(二)爱护学生,语言激励
1.求助信号“请你帮我好吗?”
教师在教学中,多发出“请你帮帮我好吗?”这样的语言求助信号,让学生内心产生“我是不错的”这样的想法。教师不断地把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慢慢地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积极表扬“你会越来越棒!”
教师通过积极的语言有意识地刺激学生,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实现教师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3.评语鼓励
评语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教师真实、客观、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大有帮助。
(三)宽容以待,坚持到底
1.偶尔“忽略”
“忽略”不是“忽视”,它是一种教育策略。当教师对学生有过多关注的时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对某一事物建立了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时会导致学生的紧张与压力,反而不利于学生发展。教师要学会对学生偶尔“忽略”,让学生放松心态,积极面对。
2.足够等待
等待是对学生的尊重,充分给予他们自我反省的时间。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外来的对教育主体的期望,可以转化成一股巨大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追求和实现目标的过程。期待所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所产生的震动要强烈得多,期待能够产生建设作用,而惩罚、抱怨往往会起破坏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期待和等待,他们将送还教师一份惊喜。
二、家庭助力——发现与分担
(一)针对性激励“你做得很棒!”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心孩子的言行。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学会说“你做得很棒”“我为你骄傲”等激励性语言,并且毫不吝惜地对自己的孩子表达出来。当然,家长在评价孩子时,不能太空泛,要就某件事做出具体的评价。
(二)多陪伴,少指责
学生在压力过重、自信不足时,往往会不愿意或不敢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基于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多陪伴孩子,面对孩子犯的小错误尽量心平气和地解决,给孩子充分的依赖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爱。
(三)有效分担“你能帮我做!”
电影《自闭历程》中有一句话:人生是一扇门,一扇打开之后呈现给你崭新世界的大门,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去打开它。在一个有孩子的家庭,父母必须做到细心,留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与细微的心理变化。孩子在家庭中接收到的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还有父母与子女之间思想的碰撞。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三、自我赏识——各显其才,百花齐放
(一)自我赏识,语言建构
1.自我肯定“我也能行!”
有些学生不够自信,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自己的信心,或者让他们观察与自己差不多的同学的言行,通过替代性经验提高自我效能感。
2.自我表扬“我做得很棒!”
平时,经常有学生否定自己,把“这个我不行”“那个我不会”这样的语言作为习惯用语,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但是,这些学生在做他们擅长的事情时,又会表现得很自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平时的习惯用语中改变自己的行为,增强对自身的认同感。比如,早上起床时,大声对自己说“我很棒!”;在学校里完成一件事就鼓励自己“我做得很棒!”
习惯用语也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些激励性的口头语反反复复地暗示着自己,对学生的心理必将产生影响。
(二)自我赏识,能力发展
1.班级环境,分工合作
(1)重组座位,消除无视感
事实证明,优美的班级环境,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积极的感染。从以前单一的“秧田式”转变为“小组式”“组团式”“圆形式”,甚至笔者还创设了开火车座位排列法,让学生自己设想座位的排列,选择跟自己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增强他们对环境的满意度,使学生对班级始终保持着新鲜感。
(2)美化黑板报,增强参与度
黑板报作为班级文化的一方阵地,在培养学生爱好、兴趣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期黑板报,班主任确定好相关主题后,就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即便是画一朵小花、写一两个字,学生也会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从中产生对班级的热爱,集体荣誉感也会油然而生。
(3)建设文化墙,提高合作性
在班级布置中,文化墙建设最能反映一个班级的整体素质风貌。根据学生“爱表现”的特点,设计与他们年龄特点相匹配的板块,比如,“我也能行”“我也能做到”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文化墙建设中来,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班级管理,群策群力
作为班主任,需要不断发现、激励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营造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育人氛围,让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能力。
(1)慧眼识才,以点带面
从学生进入一年级开始,笔者就通过家长推荐、学生自荐或推荐、教师短时间内的观察等方式,找到一些好“苗子”。比如,有的学生胆量大、嗓门大,就让他担任体育委员;有的学生朗读课文特别有感情,就让他在早读课上领读;有的学生喜欢唱歌、跳舞,就让他担任文娱委员……利用这些“苗子”去管理班级,班主任的担子也轻了不少。
(2)激发潜能,争当班级小主人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树立“我是班级小主人,我要为班级出一份力”的观念,笔者在班级里设立了十几个子职务,这十几个子职务从校内到校外,从卫生到纪律,包含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每个职务设组长和组长助理,如“口令长”“早读长”“窗户长”“过关长”等,由学生自愿报名,征得全班同学的认可后方可任职。全班38位同学均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学生还可以兼职,一人可以身兼数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