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大工程文化”与课程思政共融互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工程文化”的内涵是工科类高校适应“大工程”时代发展趋势,顺应“大工程”特征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校训精神为核心,以办学目标为导向,以师生员工为主体,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创造、传承与创新的校园文化。“四新”建设下的“大工程文化”和课程思政有着内在逻辑,“大工程文化”是课程思政的理论层面的文化体系,课程思政是其得以实现的实践载体,二者之间共融共通、相互促进。近年来,河北工程大学积极探索“大工程文化”与课程思政共融互通的实践路径,通过构建思想引领机制、学科文化育人机制、实践推进机制、网络驱动机制,丰富课程思政的内涵,增强课程思政的感染力,促进“四新”内部的交叉融合,有效地提升了育人效果。本文系河北工程大学课题组在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四新’建设背景下大工程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逻辑阐释与实践路径”(项目编号:2022GJJG258)、河北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大工程文化背景的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G2019006)的阶段性成果。

    一、构建思想引领机制,加强特色党建文化引领课程思政建设

    河北工程大学特色党建文化内容丰富,包括宣讲机制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学平台打造、八路军129师精神研究会建设、党员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等,通过持续建设,特色党建文化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推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强大引领力量。学校聚焦学深阐明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学校党委宣讲团宣讲、学校党委党史专家宣讲、党员老同志和老教授宣讲,不断提升教师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成立八路军129师精神研究会,把八路军129师精神作为大学生党建和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营造良好的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校园氛围,不断扩大红色基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构建学科文化育人机制,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河北工程大学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探索学科专业建设规律,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校园文化建设需求,不断凝练学科优势和特色,培育出善建者文化、地质文化、大医文化、耕耘文化、古建筑文化、博知文化等特色科学文化体系。新工科方面,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新医科方面,培养了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新农科方面,培养了学生“大国三农”情怀;新文科方面,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科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学校从学科文化自身所具有的育人元素入手,对学生而言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能够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统一。

    三、构建实践推进机制,为人才培养搭建新平台

    河北工程大学坚持多元推进,不断拓宽校内外实践阵地,建立了“甘丹书院”“紫山讲堂”“道德讲堂”等文化阵地,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八路军129师精神研究会,深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成为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开展的重要活动场所。学校积极筹建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博物馆现拥有古建筑构件1700件(套),其中有10余件藏品被国内知名专家认定达到国宝级别水平。博物馆现已成为新生入学教育和建筑、土木、文博、艺术等专业学生实习的现场教学基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场教学基地,年均受教育大学生1000余名。

    四、构建网络驱动机制,为“大工程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耦合提供全新融合平台

    河北工程大学充分发挥“一报一网两微”等媒体作用,对模范典型、成绩亮点等内容进行正面宣传引导。依托网络平台,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BIM软件建模与应用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特色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一批兼具优秀网络素养和扎实工程能力的大学生从中脱颖而出。利用全媒体平台,通过视频直播、网络访谈、实时问答等方式,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获得者等校园先进典型从现实生活走进网络空间,引导师生见贤思齐、比学赶超。学校连续4年在新生开学前,在易班网络平台推送校园风貌、国防军训、新生适应、学校文化、暑期社会实践等内容,从学习生活、人生规划、竞赛就业等各方面持续不断做好思想教育引领与渗透工作。 

    (刘胜 李欢 赵树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