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给了我另一种学习方式——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饶伊珂和她的“保护好奇心”学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黄莉萍

11月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18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名单揭晓并进入公示阶段。毫无意外,北京再次成了最大赢家,实现了“连续14年蝉联全国第一”的战绩。

早在2011年,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院士就曾无奈地表示,创办“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的初衷是想给全国的孩子以机会,“但总是只有大城市里的孩子才能来到这里”。

每年,活动最受瞩目的是全国仅3名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的高中生。今年公示的名单中,和两名北京学生排在一起,并排序第一的衢州第二中学学生饶伊珂的名字显得格外醒目。

一个“小城”女生的科技梦

“胶体光子晶体结构色的调控及彩画打印”“新型抗炎因子IL37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初探”……提及赛友们的项目,高高瘦瘦的饶伊珂会有些“虚”,“他们研究的很多是我听都没听说过的前沿技术,在衢州我甚至找不到一个完备的实验室”。

然而,饶伊珂的研究成果“具有多种防护措施的安全自动扶梯”以及她在几天紧张、激烈的封闭笔试、问辩等环节中的优秀表现,让她在经过层层严格选拔出来的全国13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这个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由55名院士、专家层层把关。

“专家们应该更注重选手的个人综合素质吧。”11月6日,面对记者,饶伊珂这样说着自己成功的“秘诀”。

答辩的时候,每名选手都要同时面对6位中科院院士。“有评委会把人弄哭的。对于评委,我和赛友们都认为‘用户体验太差’。”16岁的饶伊珂露出了她的孩子气。

“介绍自己项目这个环节,我临时决定不放PPT,不讲项目背景、工作原理,而讲自己一步步解决的过程。”不按常理出牌,饶伊珂受到了家长的质疑。而在“只要有问题、分歧”就3人一起开个“怎么做更好”的思辨会的常年训练下,她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并成功说服父母。

“这是我参加其他比赛观察出来的,评委们更关心的是我思维和行动的整个过程。”曾多次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斩获颇丰的饶伊珂观察到,评委们并不那么在意选手们的知识面有多高深。“这次一位评委问的一个问题中有个学术名词我完全不懂,便老老实实地回答‘我猜,您是问我在现实中怎么测盖板压力的临界值……’”

“善于观察!”是班主任汪耀生对饶伊珂的第一个评价。

一起起电梯事故后,“我就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为:为社会提供一种安装有防卡夹报警器、盖板松动报警器和防护气囊的安全型自动扶梯”。饶伊珂颇为自豪地阐述着她的“具有多种防护措施的安全型自动扶梯”。

这样的成就感是促动她一直不断探索的源动力。“小时候看见爸爸修拖把、电灯,我就想尝试。”饶伊珂非常喜欢帮弟弟修好玩具、帮妈妈设计好总是需要整理的裤架夹子、帮削铅笔废弃的铅笔芯粉找到润滑锁芯这一用途而带来的快乐。

“而最大的收获,是我得到了另外一种学习方式——‘想学什么就能学什么!’”

因为“仿人体柑桔分类包装机器人”项目,她曾一个寒假学习机器人及计算机编程;因为安全型自动扶梯项目,她对简单的电路控制设计、机械设计和装配、激光对射传感器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因为要出国参加比赛,她的英语水平飞速提升……

除了喜欢“缠”科技辅导教师金友滨,饶伊珂请教的对象非常广泛,学校里的相关学科教师、衢州学院相关专业的专家,甚至比赛中的赛友,“只要看到新的东西就会想办法去弄懂,向‘陌生人’请教并不觉得丢脸”。

饶伊珂指的“陌生人”,还包括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汪志平。“自从在比赛中认识汪老师后,我就经常向他请教问题。”她甚至成功地让汪志平成为“具有多种防护措施的安全型自动扶梯”项目的指导科学家。

“善于抓住每一个获得新知识的机会,对知识有一探到底的精神”,这是汪耀生对饶伊珂的第二个评价。

“我最大的特点是好奇。”这是饶伊珂的自评。未来想成为科学家或有作为的研究人员的饶伊珂笑起来脸颊会现出浅浅的小窝:“从小我就喜欢问问题,被老师家长称为‘小问号’。”

“孩子的好奇心是需要保护的”

“孩子的好奇心是需要保护的。”衢州二中校长潘志强认为,培养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兴趣,甚至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都需要“呵护”的土壤,“而很多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关行业,当前做得还不够好”。

“作为学校,要做好师资、设备,以及与高校对接等工作。”潘志强说。

2004年,金友滨成为衢州二中的科技辅导教师。2009年,衢州二中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成立。2015年,基于STEM的科技创新实验室成立。

“近年来因为越来越受到省里、学校重视,场地、设备的扩容、添置情况令人振奋。”金友滨不仅辅导着衢州二中一批热爱科学创造的学生,同时还兼任着衢州市外国语学校的科技辅导员,“好苗子,要从初中就开始培养”。喜欢动手解决问题的“好奇宝宝”饶伊珂就这样从初一开始就常跟在金友滨屁股后头问问题。“这些年下来,小姑娘已经有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

在科技创新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学生科技创新作品。“汽车油门防误踩智能管理系统”“智能遥控太阳能水面清捞船”“智能汽车随动转向后视镜”“基于生物电的植物防御系统”……“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是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后的奇思妙想。”金友滨认为,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学生共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成绩的背后,是该校开设创新教育、智能机器人与创新、化学研究性学习等的科技创新类选修课;是每年中考前启动的专门针对创新人才的自主招生;是陆续受聘为该校校外科技辅导员的5位高校教师……

“自己动手制作一枚小火箭、卫星过境;来一次模拟太空中的行走;还是探究下新能源汽车?”今年3月17日,中国科学院·衢州第二中学“创新实践基地”挂牌成立。

“以后在自己的学校里,学生们就能接触航天、计算机、新能源等时代前沿的科技应用了。”衢州二中物理教研组组长邓城秋很振奋,“和中科院教授一起制定课程,将是一个奇妙且收获满满的过程。”

“优秀学生将获得参观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的机会;学生在创新实践基地的表现,将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浙江‘三位一体’招生面试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国科大浙江招生组组长胡伟武介绍,这是高校、中学在共同探索高中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强国之路需要创新型人才。”潘志强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