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条通向教育幸福的幽径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红娟
我还记得自己刚走上三尺讲台时,带着对教育的热情、对学生的关爱、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身价值的释放,信心满满、精力充沛地穿梭于学生中间,那时的我是幸福的,我带的班级和学生也都是幸福和优秀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有些力不从心。首先是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认真辛苦地备课、上课和批改,并没有让学生学得轻松、考得高分,这让我心里颇不平衡,一度抱怨试题的偏向和答案的死板;其次是班级管理,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单凭经验的我显然应对不暇,不胜疲惫。
就这样,到了带第三届毕业生时,我的幸福感已经大幅度下降,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得不动了一次手术。
修养在家的那段日子里,校长来电话问候,并让我趁着养病多读些书。
没错,自从教书以后,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教学和管理上,阅读时间真的是少之又少。阅读对我的成长和教学有怎样的作用,我压根儿没好好思考过。
疯狂阅读的学生时代
也许真是我自负,总觉得自己看过的书太多太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我,从小人书和露天电影开始了阅读之旅。我拥有的第一本书竟然是《越剧辞考》,有了它,年幼的我能背出大段大段的唱词。
在那个年代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没有闲钱买书,小伙伴的书我被我借来看,印象最深的是《三个火枪手》。进入初中,学业开始重起来了,但我的同桌有一天带来一本《连城诀》,上课也偷偷地看。我迫不及待地借来,开启了我的武侠小说阅读历程,从梁羽生的《冰川天女传》,到金庸的《神雕侠侣》,再到古龙的《绝代双骄》,不知道读了多少这武侠三巨头的书,满脑子都是盖世武功,侠骨柔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成绩。
中考结束后我进入了片区高中的实验班。天真如我,看到图书馆里那么多书简直欣喜若狂,想到日后可以一本本读,简直如尝遍人间美味。
然而第一节晚自修,当我翻开书正看得入神时,班主任嘚嘚的皮鞋声从身后传来,然后我的书就被没收了,事后我才知道这是“闲书”。高中那么多学业哪来工夫看这个?
但我的阅读热情仍然不减,开始盼望周末,盼望书贩摊头搁得满满的书。我竟然舍得用妈妈给我的零花钱买书,零食与书相比显然吸引力远远不够。
在物质相对贫乏的那个年代,青春期的懵懂依然美丽,我不可避免地看起了言情小说,琼瑶、岑凯伦、姬小苔的小说成了我周末的牙祭,有时候一两个小时就能读完一本。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阅读力真的超强,也足以见得精神力量的巨大吸引力。
那时候我们还读抄诗歌,席慕蓉的朦胧、汪国真的励志,让枯燥的求学时代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填补了我们内心的许多不满足。就这样,一边是繁重的高中学业,一边是兴奋的偷读闲书。阅读依然没有影响我的学业,高考时我竟然以学校文科班第五名的成绩被大学第一批录取。
我如愿进入了大学中文系,阅读成了正当职业。那年学校新建邵逸夫图书馆,一共四层,汗牛充栋。除了教室和寝室,大部分时间我都泡在图书馆,先是以小说为主,从当代一直追溯到秦汉,从国内看到国外,跟着课堂的节奏读各个流派;那时候诗情依然有,读现代诗歌,品十四行诗,偶尔也会聊发少年狂,写几首打油诗;后来受美学课的影响,开始看李泽厚、朱光潜的著作,但都因年少心浮气躁,没能沉下来好好研读,以致日后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
阅读缺失的三尺杏坛
走上工作岗位了,我天真地以为自己满腹经纶,可以实实在在地做事了。研究教材,精心备课,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关心学生,用心处理矛盾和问题……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真的是繁重而琐碎。每日忙于这些,根本无暇阅读,要读的也是与教材、与试题有关的书和文章。
后来我做了语文教研组组长,要给学生做阅读讲座,这才静下来好好思考阅读,也读了些关于阅读的书,渐渐领悟到阅读对一个人的智慧发展和品行修养的重要性。在翻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时,读到他对阅读的阐述:“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他的阐述让我对自己学生时代疯狂阅读却成绩不俗有了新的顿悟,仔细想想,确实是阅读开启了我的智慧,让我在各个科目的学习中游刃有余。那时候总觉得自己的思维是欢快跳跃着的,很多解题的思路总是在灵光一现中出现。我原本自负地以为自己可能是属于那种聪明的人,但后来才渐渐明白是阅读在打开和训练我的思维,可惜悟到这点已经有些迟了。
尽管我每个学期都要做这样的讲座,尽管我常常劝诫我的学生要多阅读,但事实上,疲于教学和管理的我离书本还是很远,阅读的范畴也非常狭窄,只是每周例行公事地去看一些学科教案类文章,说到底还是想现学现用。
至于有深度的教育类书籍,虽说学校教科室也曾给我们发过一些,但终因认识不到位,觉得理论的东西太虚而没有过多涉猎。
重拾阅读的自救之路
没有阅读的教育教学总有一天会山穷水尽,在我终日苦于琐事碎题之中,渐渐厌倦于分数之争时,初为人师的幸福离我原来越远。那时候只想要远离,却不知如何自救。直到我开始阅读大量的教育类书籍时,才恍然悟到:原来阅读才是通向教育幸福的幽径。
首先是那些叩击教育灵魂、指向教育核心类的书籍,让我如梦初醒: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尊重学生、以生为本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当我们很多教师布置大量作业、安排多场考试、设置诸多规定时,是否总以分数和评比作为指挥棒,却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化发展。这样的教育不仅会伤害到学生,也常常苦了教师自己。
读肖川《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我体悟到了教育方向比教育方法更为重要,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重新思考了班主任的定位;读雷夫《56号教室的奇迹》,我感受到没有可以放弃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生命闪亮的地方……书读得越多,内心越明澈,对学生的爱也越来越深,教育的路也越走越宽了。
其次是一些关于学科专业的报刊书籍,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让我的课堂变得生动智慧。例如对于作文,尽管我也采用诸如把学生作文分层次打印、分组互评交流等办法,但总是流于形式。读了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开始写下水作文,开始琢磨如何让写作不再只是技术活,更是书写生活、心路和生命的经历。
再如教学外国小说单元时,为深入了解小说内涵和作者意图,我读了一些相关作品,运用到教学中,课堂一下子精彩起来。其中《牲畜林》还做了全国性的同课异构展示,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
我还会常常翻阅代表学科前沿的一些报刊,如《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等,了解学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改革动态,给自己的教学带来启发深思。
而一些关于教育管理、心理学、家庭教育、教育研究等方面的书籍,让我有一段时间读得如痴如醉,让我不断反思之前的教育行为。单凭实践经验,常常会捉襟见肘,这些书籍告诉你原来班级可以这样管理,学生的心理是如何发展的、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的家校合作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等。
例如,读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我开始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粗略,而是学会审视学生行为背后的解释,并尝试用恰当而有效的方式去与他们沟通;读马丁·塞利格曼《幸福》《活出乐观的自己》《教出乐观的孩子》等书籍,让我学会用积极心理学思维去影响和鼓励学生;读赵希斌《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既有理念的植入,更是方法的传授;读海姆·G·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仿佛获得了与学生交流的密码,不仅用之于教学,也把它传递给了家长,获得了较好的家校沟通合作效果。
说到底,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处理关系,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多读一些关于教育心理和教育智慧的书籍,不仅可以处理好自己的心态,也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
最后,作为教师,还应该看一些跨界的书籍,使视野和思路不再拘囿于一隅,转而用一种更开阔、更大气的情怀去面对社会生活。例如《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看见》《摆渡人》等书籍都对我实实在在产生了影响,获得了更为丰满的经世哲学和智慧,说到底还是会影响到教育教学,影响到学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