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走向卓越 公开课多上“裸课”
□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 张祖庆
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没有磨课,上了一堂未经试教的课。当天,我将上课心得发于微信,点赞者甚众。然而,真正触动我思考的留言,来自一位律师朋友——
“公开课本来就不应该试教,我从没听说过哪位律师开庭需要预演。”朋友的话,让我愣了好几秒钟。
一直以来,公开课磨课,仿佛天经地义。一次次备课,一遍遍试教,一回回推倒,一番番重来,折腾不止,筋疲力尽。最夸张的,当数那些参加“国赛”的选手们,一旦有幸被选中,就会走上磨课的不归路。日里磨课,夜里梦课。最终,听课者看到的是一堂万花筒般精致的课——动画美轮美奂、音乐荡气回肠、语言气势如虹。置身其中,恍若观赏一场艺术表演,让人目不暇接。
且慢喝彩。
长期以来,对公开课的评价,大多注重其“教学艺术”而忽略其“教学效率”。一堂花了一年时间准备的“精品课”,其示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年头,教师的工作越来越忙,有时候忙到几乎窒息。其实,有一种忙,叫“公开课忙”。谁知道,这“忙”,是“茫”还是“盲”?
为了磨出一堂大家看着都满意的课,教师一次又一次地焦头烂额。时间花下去了,这堂课往往确实是好看了,但时间却被浪费掉了,这本可以用来做很多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
观察学生,研究学情,收集真问题,改进教学;
架构课程,优化整册书的教学结构,对教材做统整、微调与拓展;
阅读好书,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拓宽视野,提升文学素养;
练习基本功,提升朗读、口语、三笔字等水平……
也许你会说,这些事我平时也在做;上公开课只是一段时间的事,不会影响我日常的专业成长。
我并不反对磨课。事实上,对于初入教坛的教师来说,在某个时间点上,打磨出一堂满意的课,是必要的“入格”训练,是有价值的,但价值有限。因为,语文课的很多所谓教法,往往具有唯一性,在这堂课上行得通的,换一堂课则未必行得通。
观摩公开课的终极意义,在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造常态课堂。所以,我更欣赏那位律师朋友的观点,公开课要向律师开庭学习——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
这样的课堂,虽不完美,但是有研讨价值。精彩才值得借鉴,问题才值得反思,只因为它真实。
对于逐步走向成熟的教师来说,不磨课,不仅是勇气,更是修炼的法门。
很多人学名师,之所以学不像,往往只学习他们课堂教学的“术”,没有学到他们处理文本以及课堂对话的“道”——对语文和对儿童的深刻理解。而这主要不是在磨课的过程中获得的。
如果眼睛不是死死地盯着公开课,而是反过来,多看看儿童,多修炼自我,语文教学水平会整体提升一大截。
我曾在不同的场合问过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等几位前辈名师:你们的课经过几次试教?
答案是——第一遍不试教,后来边上边改进。
不试教,是不是不备课?不是的,反而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永正老师备课,反复练板书、练朗读、练批注;贾志敏老师备课,几乎小学课文的所有名篇,都能熟读成诵;而我敬仰的支玉恒老师备课,读一遍,就把课文反扣过来,捕捉文本的第一印象,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教学……
支玉恒40岁转行教语文,他的修炼门道,不是一堂又一堂地反复打磨自己的公开课。而是把功夫花在练字、朗读、读书、思考上。
他觉得自己的字写得难看,于是用毛笔小楷写教案,写了几年,练出了潇洒的板书。
他觉得自己的朗读水平不高,于是学着中央电台那些播音员,反复练朗读,练出了高超的朗读本领。
他关注到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一直在“提问题—答问题”,于是写出了一篇篇好文章,探索了一堂堂好课。
试想,假如支先生眼睛只盯着一堂又一堂课,不从课堂以外修炼自己,我想他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课堂艺术高度。
这些前辈名师是真正在“用一辈子备课”。他们把“工夫”下在“功夫”上,下在了课堂以外——文本细读的功夫、板书的功夫、朗读的功夫、背诵的功夫、点拨的功夫。他们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以成就学生的精彩为己任。
据我所知,支先生驰骋教坛的后几十年,一直是不试教的——或者说,他在上课的过程中“试教”——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不试教,把自己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实践、反思,慢慢地悟得了语文之道。
也许是受他们的影响,不知从哪天起,我给自己下了个死命令——今后,我上的任何一堂公开课都不再磨课。朋友们戏称,我开启了“裸课”模式。
有人会说,细细打磨一堂课,是为了探寻语文教学的规律。然后用规律指导常态课,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这怎么有错呢?
没错。但我重申,我不是反对磨课,而是倡导教师多上裸课。
因为裸课,你事先知道这堂课必须一次性呈现,你会逼着自己把功夫下在课外;
因为裸课,你知道自己不可能完美呈现(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课),而是试图用接近常态课的教法,呈现出常态教学的本来面目。成功,则可以被人借鉴;失败,则可以当作反例。
谁说公开课只能观摩成功的课?裸课中出现的问题,正是常态课堂的真实再现。把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明白,犹如发现路障——告诉别人此路不通。这不也是一种贡献吗?
如果把公开课当作艺术品来瞻仰与膜拜,就会千方百计去追求完美;如果把公开课只是当作一堂公开的家常课,一只供大家解剖的麻雀,那么,你便不再纠结于:磨,还是不磨?
事实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一直就是这样真实观课的。
当然,如果其他团队都在磨,如果你和你的团队也很在意成绩——其实,谁不在意成绩——那么,你只有“磨你千遍也不厌倦”。
很多时候,是为了面子而赛。得奖了,风光了,凯旋了,红了;失利了,黯然了,回来了,哑了。语文呢?涛声依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