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社交并非“社恐”解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主持人 郝鹏展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

    新闻回放

    花钱在网络上雇人扮演成自己喜欢的动漫中的“白马王子”,开始一天的“约会”……近日,高校悄悄流行一种COS委托游戏。随着社交工具不断升级,当下不少学生在学校和同龄人交流不多、不愿说话,在现实中感到孤独,但在网络的虚拟社交中却游走于各种“圈子”,十分活跃。

    主持人语

    当社交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以QQ秀的形象定制发展到VRchat实时反应真实躯体行为的“虚拟化身”,这种现实社交在虚拟世界的延伸,极大地满足了青年学生对自我呈现、形象塑造的理想期待,又让他们在“数字分身”中带来了虚拟镜像下的精神慰藉。为什么当前青年学生如此热衷虚拟社交?这种虚拟乌托邦中隐含着哪些风险?怎样才能满足“网络新新人类”的社交需求?今天三名同学的评论作品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青年说  

    互联网的出现,让社交从线下走到了线上。尽管线上社交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交圈,但与线下社交相比,无效成分更多。

    线上社交容易存在形象上的表层伪装与人格上的深层伪装。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更多人交流,但这种交流方式往往缺乏真实性和深度。我们很难真正了解对方的情感和想法,也无法感受到对方的温度和情感。这种虚拟的社交方式看似热闹,实际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会加重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社交是一种技能,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提升。一些青年过度关注脱离实际、没有根基、漂浮不定的虚构现象或社会假象,沉溺于虚拟空间给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虚拟空间中扮演“期望的理想自我”,忽视了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极易导致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逐渐退化。

    线下社交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真实和有价值的体验。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别人的情感和想法,建立更真实的关系。这种真实的互动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纠正自我认知的身份偏差。

    与其沉迷于线上社交,不如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多开启线下社交,感受真实和有价值的体验,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收获成长和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