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 沐光而行
2023年是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湖艺”)建校65周年。学校因艺术而生,因艺术而兴,穿越65年的风雨烟云,成为武汉这座大学城的一道独特风景。
65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学校从单一的中等戏曲学校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高等艺术职业学院,为社会输送了成千上万的优秀艺术人才,被社会各界誉为“湖北艺术人才的摇篮”。2021年,学校成功跻身湖北省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学校,迈上了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65年弦歌不辍,一路芳华。学校秉持“明德、精艺、尚美、拓新”的校训,坚守立德树人之基,胸怀文化传承之责,勇担服务发展之任,在艺术职业教育的宏伟蓝图上,谱写了绚丽多彩的时代篇章。
戏谱华章
守文化传承初心
湖北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片土地孕育了灿烂夺目、影响深远的荆楚文化,催生了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南剧等具有浓郁湖北特色的地方戏曲,为推动中国戏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文化需要传承,传承需要人才。1958年,湖北省戏曲学校应运而生,承担起传承推广地方戏曲文化、培养戏曲后备人才的重任。
建校之初,一大批戏曲名家和专业人才汇聚于此,他们满怀赤诚之心打开了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崭新大门,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65年,由在校教师余笑予、詹玉魂、孙彬、方光诚等创作改编的楚剧《双教子》,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发行,同年《双教子》演出团队在北京被毛泽东等领导同志亲切接见;汉剧《黛诺》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传唱大江南北,成为时代经典;首届京剧科毕业生成为组建湖北省京剧团的主要力量。
先辈们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在繁荣发展艺术文化事业的道路上勇毅向前。学校经历了1966年停课、1970年停办的重重困难,于1978年恢复重建。虽然前行的路并不平坦,但湖艺人在传承国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从未中断。为了培养优秀的荆楚戏曲后备人才,学校上下集聚智慧、齐心协力,推出了精准、“实在”的组合拳。
学校实施“名师传艺”工程,聘请湖北省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朱世慧,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汉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程彩萍,楚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彭青莲,荆州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胡新中等全国知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担任特聘教授,参与戏曲人才的培养工作。
学校实施订单培养模式,与专业戏曲剧院、地方院团联合开办戏曲定向班,实施“中专+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舞台实践,引导学生用梦想、天分、勤勉传承戏曲艺术瑰宝,并在传承中赋予传统古老的戏曲以新的生命力。
在学校组织的竹溪山二黄剧目汇报展演中,学生精心编排演出了《小放牛》《华岳庙》《扈家庄》《二堂审子》《武松打店》等古老传统戏,大获成功。专家评价说,他们的演出不仅挽救了将要失传的剧种,而且现代元素丰富,好看耐看,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胆尝试。
2016年,学校应湖北省政府部门要求,与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联合开办楚剧、汉剧、黄梅戏3个专业定向班,从全省50多个县市20万名中小学生中层层选拔出160名戏曲新苗进行联合培养,破解了汉剧、楚剧、黄梅戏等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经过多年培养,这批从零基础起步的学生已在各类戏曲大赛中崭露头角,在2019年、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并在第四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演中荣获剧目表演奖。如今,他们已毕业到剧团工作,成为活跃在戏曲大舞台上的新生力量。
“翠钿金钗流光溢彩,水袖罗裙满台生辉,一招一式行云流水,生旦净丑异彩纷呈”,发展中的湖艺以戏曲谱写华章。伴随着音乐、舞蹈、设计各类艺术专业全面开花,学校的文化传承与建设之路愈加宽广与深厚,完成了从“特色学科”到“学校特色”的蜕变。
学校教师创作编写《湖北民歌》《湖北民间传统舞教程》等一批非遗传承教材,为传承湖北民族民间艺术提供了丰富载体;学校师生创作排演的舞蹈专场《楚璞》,把莲香、耍耍、南漳端公舞、通城拍打、麻城花挑等湖北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收集、整理、创作并完整呈现于舞台,被同行专家盛赞为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学校师生创作的舞蹈剧目《撒叶嗬善梦》等极富湖北特色的剧目百余个,在全国各项艺术大赛中屡获大奖,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力量。
顺势而为
走融合发展之路
学校1988年更名为湖北省艺术学校,1992年与湖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合并,2000年与湖北省电影学校合并,2003年正式成立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完成了向高等职业学校的升格。如今的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形成了以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为主体,以中等专业艺术职业教育为补充,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舞台表演、艺术创作、文化研究为支撑,涵盖高职和中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表演与非表演专业、国内与国际合作办学等多层次、多门类的办学格局。
与时代同频,与社会共振,成为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期,在新一轮国家变革、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背景下,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适时做出调整:不仅培养面向行业需求的文艺精英,还培养满足文艺市场需求的大众化人才。转型后的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持续探索立体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从专业建设、育人机制、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
学校以培养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等国家战略和湖北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荆楚文化品牌”所需人才为目标,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全面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学校开设了戏曲学院、传媒学院、设计学院、舞蹈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音乐学院6个二级专业学院和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人物形象设计等20多个高职专业,并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拓展艺术教育、文物修复与保护等新专业,形成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协调发展的专业群体系,努力将舞蹈艺术、音乐艺术、艺术设计、戏曲表演等专业群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专业群。
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联合20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共谋发展的长效机制;联合省内外70余家知名文化企事业单位,牵头组建“湖北艺术职业教育集团”,为全省艺术职业教育链和文化产业链深度融合搭建平台;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工作,成功获批“1+X”幼儿照护证书考试试点院校;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开展校企战略合作,与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实现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有。
学校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开展了包含“3+2”中高职分段培养、专本衔接教育、研究生培养在内的联合办学,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开创富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演”合一的育人模式,组建青年实验艺术团、青鸟合唱团、民族乐团等,为师生搭建锻炼舞台实践能力、引领专业成长的校内实训平台;实施精品剧目战略,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原创作品的创作、演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师生原创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获国家“文华大奖”和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剧目奖,迄今在海内外演出280余场;古典舞《激楚》代表湖北省角逐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总决赛,获“优秀作品奖”。近年来,《哀鸟鸣》《响宴》《洪湖水 浪打浪》等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极大锻炼了教学团队的艺术创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综合素养。
学校立足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立了“湖北省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基地”,累计开班10余期,为全省培养了1000多名“三区”人才和其他社会文艺骨干。常年开展少儿艺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等工作,年均服务规模4万人以上,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逐年上升。2019年,学校近400名师生组成的团队不辱使命,高质量完成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演出、志愿者服务和火炬传递运行保障任务,向全世界展现了学校良好的团队形象。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在物资帮扶、专业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助力通山、长阳、江陵、郧西、巴东等地区打好脱贫攻坚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域文化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