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青年的网络思政更精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2023“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主创来到现场,化身“思政讲师”,讲述创作的心路历程。“也许没有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走出来”,这部短剧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强烈情感共鸣,文物回归牵动着每个人的中国心。这部思政微短剧的火热“出圈”,足以体现出新一代青年守护文化基因的热情和期盼家国永安的爱国情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与网络视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各领域产生深刻变革。网络思政具有超时空性。通过网络,思政教育打破传统育人模式的时空限制,能为青年营造一个多维的、沉浸式的教学环境,增强青年的心理共鸣和情感体验;互联网使师生之间的信息共享更加便捷,实现了异步教学与同步指导的融合。网络思政更容易激发青年的主观能动性。“互联网+”思政依托新媒体、新技术,创建了灵活开放的学习生态和全新的教学环境,使思政教育变得鲜活新颖,体现了网络思政作为新型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驱动、交互共享、开放自由、跨界融合等特征。

    网络思政何以精彩?这需要把握青年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找准网络思政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做好网络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文化引领、技术引领和行动引领,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共同推进网络思政高质量发展。

    思想引领更有精度。青年是具备相对独立的观察能力和鲜明个性的群体,在网络平台进行思政教育时要统筹兼顾精准性和广泛性。首先,要坚持用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借助互联网技术做好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其次,要借助网络思政壮大主流舆论。网络空间包罗万象,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指引绝不能被淹没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中,要让党的声音始终是时代最强音。再其次,要善用历史经验引导青年。引导青年从全面脱贫攻坚等伟大胜利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提振士气、增强底气。

    文化引领更有厚度。网络思政要站稳互联网这一文化阵地,打造融媒体矩阵,创造网络育人文化精品,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潮起来,实现网络思政从“指尖”到“心间”的转变。比如,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湖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湘派电视理论片,将先哲会讲与专家会谈相结合,系统化阐释“第二个结合”的核心内涵和重大意义,在虚实相生的场景中打通历史与现实,实现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传播。

    技术引领更有力度。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空间和实景空间相互嵌入。加强网络思政建设,首先,要利用好互联网阵地,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贯彻到网络思政工作各方面,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其次,要勇立时代潮头,以大数据、零距离、慧分享、便操作、惠众生的互联网思维,以AR等数字技术,激活思政教育创新因子。再其次,要借助直播和短视频平台,打造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共情共鸣的优质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技术效能,运用大数据算法赋能网络正能量内容建设,精准推动优质思政内容数字化生产和差异化推送,实现精准滴灌、润物无声。

    行动引领更有温度。打造百花齐放的互联网思政品牌阵地,首先,要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校园文化资源引领的文化宣传基地。发挥青年创造力,借助独特的校园文化打造一系列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校园“网红”品牌。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行志愿项目设计大赛,号召学生通过海报设计、文物档案、漫画、短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对国宝进行宣传,从而启发青年创新志愿项目的灵感,增强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心。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学院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构建常态化的网络思政机制。以“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培养青年创新创业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双创型”人才。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