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 开放 进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图为吴春来讲课场景。资料图片 名师代表课
《请你支持我》 (六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课)
执教者:吴春来
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

    ■名师反思录   

    个人简介

    吴春来,现任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曾为湖南省中学语文名师、永州市教研员、永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兼任高校客座教授。著有《理想新课堂:“五多课堂”的构建与实践》等多部专著,主编《教师喜爱的36堂名师语文课》等多部书籍。

 

    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说:“我一辈子当老师,一辈子学当老师。”我斗胆模仿她老人家的话说:我一直在上课,一直在学着上课,一直在追求理想课堂。在我看来,理想课堂有三境界:真实,此第一境也;开放,此第二境也;进步,此第三境也。

    真实源于尊重

    2019年,我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上课,课后一位教师评价说:“没有炫目的课件、音乐和视频,唯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学生们全神贯注地朗读和争先恐后地举手,在吴春来老师的课上,学生们随着他的讲解一起‘推敲’。通过不断激励,学生从不敢说到敢说,再到爱说,由浅入深,由理解到运用。这样真实的课堂深深地触动了我,真实是一种力量,真实的背后是吴老师的自信和勇气。”学生们似乎也比较喜欢我的课,因为我希望他们在课堂上开心,真真实实的开心。而这一切的背后不是自信和勇气,而是一份尊重。

    真实源于尊重。

    没有尊重,就没有好的课堂。好的课堂上,学生一定是真实的。他们真实地去展示,真实地去思考,真实地去提问,真实地去讨论。真实不仅仅是因为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更是因为有一份自身得到了尊重的底色。

    尊重体现在承认学情的差异化。教学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课堂。基于此,我提出了“有教有类、因类施教”的教学原则。“有教有类”倡导教学要分类,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类教学,实则是更好地体现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更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因类施教”即根据类别来施教,个体不一,方法有别。此谓真尊重。

    尊重体现在细节里。第一,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细节里。记得有一次,我给小学六年级学生上口语交际课《请你支持我》,虽然听课教师们课后评价很高,但我回看视频后,甚是懊悔,因为有一名学生一直在举手,而我却没有发现。后来上课,我反复告诫自己:不要忽略了背后举手的孩子。课堂上,教师很难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展示,但一定要兼顾到每一名学生的心理,让他们知道老师是爱他们的。第二,体现在学生对学生的细节里。课堂上,学生是非常在乎其他同学的评价的,学生回答问题出了错,其余学生不要嘲笑,否则以后大家都不太乐意当众表达了。此外,知道的学生要乐于帮助不知道的,其间,教师要善于引导,以此形成互帮互学的氛围。一次我执教《火烧云》,一男生模仿课文说话,当他说出“一会儿火烧云像一只老虎”后就语塞了,我趁机说:“老虎怎么样呢?大家可以帮帮他。”突然另一个学生说:“张牙舞爪。”这名男生来了灵感,接着说:“一会儿火烧云像一只老虎张牙舞爪,正好抓住了一只猎物,津津有味地吃着。”这时,他又停了下来,于是我及时肯定“津津有味”这个词用得好,给以鼓励,他高兴地说:“突然猎物消失了,老虎也消失了。”有学生说:“不要重复出现‘消失’。”我连忙说:“哪名同学帮着一起思考思考?”“突然猎物消失了,老虎也不见了。”一名女生大声说。学生练习说话的能力,在互学与帮学中逐渐得以提升。

    真实源于尊重。师生的教学行为一定是真实的:真真切切地教,明明白白地学;不装,不演;说真话,学说真话;做真人,学做真人。

    开放来自解放

    叶澜教授在《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文中提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教室里,学生不仅按照课程表的规定和拿到的教科书上课,而且按照教师的每一个指令行动,每一个问题作答;教师是每日课堂生活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当然,在课堂上也有一些教师会要求学生上课时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独立思考等,但最终大多还是纳入教师预设的框架。

    我曾经的课堂亦是如此。究其原因,在于眼里没有学生。那时候眼里只有教案,希望学生与我共同完成教案预设的内容,如是而已。随着教学认识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这样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教师一定要构建面向全体学生自我发展的开放式课堂,一切跟着学生走,时刻帮着学生学,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学生不一样,课堂就不一样;如果学生不一样,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还是一样,这样的课堂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开放来自解放。

    课堂的开放来自教师与学生的解放,唯有解放才能开放。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了解放儿童的五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基于五大解放思想的具体实践,我提出了心中理想的“五多课堂”:多到学生中去,多让学生提问,多让学生展示,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讨论。

    课堂上,教师应多到学生中去,创设让学生自主、自由学习的环境,促进他们创造力与志趣爱好的充分展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提问;解放学生的双手——多让学生展示(写);解放学生的嘴——多让学生讨论,多让学生展示(说);解放学生的空间与时间——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展示(听)。

    在开放的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清楚“每一节课要教什么,为何教和如何教”,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想学什么、会学什么、想怎么去学、该如何去学”。学生的学主要来源于两处:一是课前根据学情分析,教师确定;二是根据学生与学科的需要,现场生成。为更好地解放学生,教师要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哲学关系:有些事情教师做,“跟我学”;有些事情师生一起做,“帮你学”;有些事情学生自己做,“让你学”。

    2023年4月,在一次观摩会上,一位教师听完我执教七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后,写道:“这堂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了实处,罔顾学情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即使课堂看上去完美,也无法将学生培养成丰富、有灵性、有创造力、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诚如此言,只有解放,才能把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然而这一切皆需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备课更加细心、全面。

    进步重在思考

    理想的课堂,学生一定是有进步的。

    2023年3月,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星沙实验小学举办的“五多课堂”观摩暨“立德启智”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执教《竹石》。课后,长沙县的李富国校长评价说:“这样的课堂是真正关注学生成长、把学生放到中央的好课堂。孩子们在课堂上有看得见的成长,一个个精气神十足,下课了还意犹未尽。”

    其实,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课,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进步。课堂上应该有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不敢到敢的跨越、不会到会的转变、不喜欢到喜欢的改观。从一般角度上说,看得见的进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提升:知的提升、德的提升、智的提升。知的提升,不难做到,只要讲清,训练到位,基本可以达成。德与智的提升,才是重点与难点。

    进步重在思考。

    理想课堂应该是积极思考的王国。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激发学生提问,是思考的重要体现。每次上课,学生都会提出让人惊喜的问题,这便是思考的力量。比如,执教《杨氏之子》,有学生问:“为何写杨氏不在?”执教《木兰诗》,有学生问:“《木兰诗》为什么只有几句话就把木兰的事情写完了?”执教《天上的街市》,有学生问:“为什么是一朵流星?”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学生问:“诗人既然缅怀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丰功伟绩,为什么不借此来激励自己,从而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却悲叹‘人生如梦’呢?”理想课堂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断产生问题、暴露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把学生的问题解决了,教育课堂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学生自然就进步了。

    理想课堂需要静的环境。静,是学生在思考的具体体现。当学生静下来时,教师千万不要破坏了这份美。课堂间的真问题,惟静者能想得清。记得有一次,湖南省衡东县语文名师工作室教师专程来听我执教高三作文复习课。课后,有一位女教师问我:“您的课堂上,有十多分钟非常安静的时刻,您当时不怕冷场吗?”我说:“他们在思考问题,这是很好的现象。”她很惊讶地说:“当时看您那么轻松自然,特别佩服,而我们碰见这样的情况都会急得要命。但学生后来的表现很精彩,应该是安静后的作用吧。”我们见惯了公开课上学生跃跃欲试的热闹,但是要知道学生的真实状态一定是有困惑与凝思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