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讲故事的积分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这里的“正确认识自己”指向的就是幼儿自我评价。

    当下,我们又在2022年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体会到,儿童为本,过程导向,更强调幼儿主体自评的重要性。自我评价具有自我发展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意义,从学前期就需要得到重视和引导。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思考儿童视角下的幼儿自评路径,真正将幼儿自评和其快乐成长对接。

    对话中的积分制,尊重幼儿主体意识

    启动主体意识,需要平等对话。幼儿主体意识前进一步,教师角色意识退后一步,这是幼儿通过自我评价参与自我成长的关键。

    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经常发现班上幼儿的亮点,带给他们满足和自信,幼儿能感受到教师真诚的鼓励和支持,可是每周的班会回顾“这周你的精彩时刻”时,幼儿总是话到嘴边又咽下,因为“忘记了”。班会活动时,有幼儿提出:“怎样才能把老师对我的喜欢留下来呢?”这个议题得到教师在内的所有人的支持,于是,我们在宽松开放的氛围中敞开心扉,一个个好建议就“蹦出来”了。

    教师提出的“贴贴纸、张榜”被不少孩子否认。的确,这些教师发起的外显奖励满足不了幼儿内心的真正需要。有一名幼儿提议:“给钱吧。”理由是家中父母就是这样奖励自己的。不容教师思考回应,大班的孩子竟然都对“积钱”这个方式呼声很高。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里科学“积钱”,满足幼儿好不容易出现的主体评价意识呢?

    通过班会活动,我们共同分析了园内“积真钱”的困难,有的幼儿提出:“我们用积分卡吧!看谁积得最多,谁就是老师最棒的小助手!”听到这里,大班幼儿十分兴奋,于是,我们商讨了积分细则。幼儿希望自评内容不是由教师规定,也不是小朋友规定,而是遍布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只要努力了,就可以得分。这同样符合教师认为的,幼儿自我评价需要多方面内容的参与。就这样,师幼达成了共识。

    虽然用分值来唤醒幼儿主体意识,并不是教师的初衷,但是,幼儿主动自我评价的兴趣萌发,却是自我意识正强化的启动。

    交流中的表征图,可视化推进自我认可

    有了积分卡的参与,教师评价幼儿的密度也随之增加。为了更好发挥幼儿主体评价意识,我们由原来的教师评幼儿为主,逐渐过渡到幼儿主动找教师阐述自己可以得积分卡的理由。每周一次的班会活动,成了幼儿轮流讲述自己为什么可以得积分的平台,幼儿的自评有了生动故事和语言的加入,主体参与感更强了。

    随着幼儿的积分卡越得越多,新的问题出现了,大家似乎只在乎分值的结果,而忘了积分的初衷。我们担心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一次班会活动时,一名幼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积分?”这是个富有哲学思辨性的好问题,幼儿开始尝试分析:“为了证明被老师喜欢。”“为了说明自己是很棒的小孩。”“为了得到更多积分。”又有幼儿发问:“得更多积分到底为了什么?”

    过了几天,一名幼儿带来的故事书《礼物》引发了新的积分讨论。故事说的是一位老奶奶打开一个精美的盒子,里面装的每一件看似普通的礼物,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大家觉得,可以把这些积分卡装在我们找来的漂亮盒子里收藏着,每一个积分卡都有故事,如果只有分值但忘记了故事的话,积分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

    “怎样让自己的故事被记住呢?”这成了幼儿关注的新问题。在阅读《植物的奋斗》时,简单的图画表征说明了植物奋斗的一生,幼儿听着听着,就有人提议:“我们努力做过的事,要像植物奋斗的图卡一样,呈现出来,这样图卡和积分卡都放在宝盒里,就有忘不了的故事了。”

    为此,我们拟定了“看得见”的积分故事策略:一是拍照积分,冲印出来贴在“努力主题墙”上,根据做的事得积分;二是自评积分,每周自己争取积分时,光说还不行,要用符号或图像记录在纸片上,演讲时拿着记录表达,可以根据表征记录单获得积分;三是同伴积分,日常除了自评和教师评,还要发挥同伴效应,进行同伴互评,班会活动时集体评判如何得积分。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思考积分卡背后的意义,推进大班孩子运用前书写等多种方式,将自我认识记录下来、表述出来,推进幼儿产生自我评价的新思考。

    自评中的家长卷入,扩大自我评价范围

    园内的幼儿自评热情慢慢建立起来了,家庭作为重要的自我评价场域,如何紧跟幼儿自评的热潮,形成家园合力呢?

    一次家长沙龙时,我们展示了这些能讲故事的积分卡,想听听家长们对幼儿评价的看法及建议,让家园双方对幼儿自评这件事达成共识。有的家长提议,幼儿的积分卡和自评记录单可以带回家,让家长了解幼儿对自己的认识;可以将积分卡运用于家庭,在家中继续进行幼儿自评;还可以将幼儿个体积分变成集体积分,如果班级小组成员共同克服某个困难,得到的积分要归集体所有,再通过积分满足集体的愿望。我们在班内充分讨论了这些建议,个体积分变集体积分引发了幼儿的热烈响应。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自主组建成立了多个有着共同毕业愿望的小组。各小组在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共同的愿景,发现彼此需要努力的事,有进步就记录下来,投入自己组的愿望瓶,以此获得积分,当积分累计到足够数量,教师和家长就共同帮助小组实现愿望,通过小组抱团的方式,让情感满足替代物质奖励。

    同时,小组中的同伴之间各有差异,我们关注个别,采用互评互助的方式获得组内积分。如针对学会跳绳、爱上值日、喜欢阅读等内容,同伴互学往往比教师引导更有效,这种同伴理解式的交流也增强了幼儿自我评价的决心,比单纯积分更易获得动力。

    通过卷入家长和同伴,从个体努力到小组合作,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自我评价中,扩大了幼儿自我评价的范围,我们也因此能更全面地了解幼儿整体发展情况,信心倍增。

    幼儿主体视角下的自我评价历程,不仅是教师见证幼儿发现自身亮点、展开积极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儿童观和课程观被洗礼的过程。在幼儿自评的世界里,能让幼儿做主的,都先听听他们的声音;能让幼儿对自己有更多了解的事,都让他们亲身实践和探索。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会认真倾听幼儿内心声音的教师,引入多方评价视角,帮助幼儿认可自己、接纳自己,主动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系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街道中心幼儿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