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面向未来的智能教育空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2-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主任、教授 顾小清

智能教育空间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创设的一个开放、共享、创新、协作的混合教育空间,不仅仅限于学校物理空间,还包括资源空间、社区空间等学习空间。其在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为学习者提供泛在的、丰富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并促进学校对教育全过程的改革创新,不仅形成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泛在学习时空,也为学生、教师、管理者乃至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智能化的服务支持。在我看来,智能教育空间的打造需要考虑到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是校园智能环境的创设。通过移动通讯、流媒体等终端的全面布置,并装配种类全面、层次覆盖的环境感知和信息收集装备,形成智能环境的校园全方位覆盖。同时,建立物联网、互联网、教育专网、卫星网等多层网络互联的集成校园网络,实现对静态校园和动态校园的全面数据化,从而形成全面感知的校园环境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泛在学习空间。例如新加坡崇辉小学创建的“崇辉虚拟世界”,就是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AR/VR/MR)技术,打造了一个交互式、拥有多种虚拟学习工具和学习场景的3D仿真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跨越时空进行沉浸式的学习。

第二是校园智能平台的建设。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立新的校园功能信息系统,就像华东师范大学基于大数据的“勤助中心预警系统”,其通过统计和分析学生的校园卡使用记录和消费账单数据,评估学生经济状况,并通过短信确认学生是否需要帮助。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打通所有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接口,构建跨终端使用、统一用户与数据、统一应用服务入口的功能整合平台,实现数据中心、基础平台、智能服务中心等系统的一体化;与区域教育云平台通过数据和网络的互联互通,创建集成化的校园智能平台。

第三是校园智能服务的提供。在环境和平台基础上,实现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形成面向教学、评价、管理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教师教学、教研和提升,管理者评价、管理和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通过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探索,构建了“互联网+智能学科教室”的教育空间,以支持和保障分层走班的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了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遍提升。

智能教育空间是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打造的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泛在教育环境。其建设意味着对学校传统教育流程的打破和重塑,也是智能环境下学校改革的未来方向,这对学校而言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理念,也是一种持续的探索。在我看来,面向未来的智能教育空间具备以下三种“融合”趋势。

一是与学生学习的融合。智能教育空间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手持一部移动学习终端,便可在终端上接入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享受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体验。而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学习支持服务,将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推动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以及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是与教师教学的融合。智能教育空间也将改变教师角色,并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变革。在技术环境的支持下,信息传递方式由“单向”到“双向”乃至“多向”的改变,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向“设计者”“引导者”转变。同时,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将推动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打破课堂时空边界,汇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开展更多元化的教学;通过对全体学生的综合测评和对教学过程的智能诊断,教师可在不断的调整改进中实现精准化的教学;通过智能备课、自动作业布置与批改、无人监考等技术支持,教师可减少大量重复性的劳动。

三是与学校管理的融合。智能教育空间在构建智能化校园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实践过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将促进学校对师生评价的智能综合化,以及对校务管理的决策科学化。在师生评价方面,通过对教师、学生多维度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对师生形成客观量化、过程性、综合性的评价;在校务管理层面,基于学校大数据和智能分析,形成量化支持的决策机制。

但需要谨记的是,智能教育空间的打造本质上还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一种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是目的,技术是手段。我们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为了实现教育变革以技术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打造智能教育空间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不能丢,立德树人的目标不能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