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利:做乡村振兴的点灯人
□ 胡梦甜
“潘校长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做农业的好处,更让我们尝到了当农民的甜头。”“因为潘校长的帮助,我这个仅有初中学历、种了近30年地的‘土’农民成了掌握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新农人。”“跟着潘校长学插花、种多肉,从没想过农村生活可以这么丰富。”……这个让当地村民赞不绝口的潘校长是德清县雷甸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潘晓利。
2015年,当了18年小学语文教师、28岁就已是小学语文名师的潘晓利调入雷甸成校担任校长。面对旁人诸多的不解,潘晓利说:“小学教师有很多人去做,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当一名成校教师,我想让自己发挥更大的价值。”就这样,潘晓利一头扎进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广阔天地。
3年建158个微信群
她为3万余农民兄弟寻求致富之路
刚上任,潘晓利就收到了一沓厚厚的培训任务清单。几经梳理,她发现一个问题:成校面向农民的培训信息,普遍要通过行政部门逐级向下传达,然后再逐层上报。
“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无法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更无法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潘晓利说。一番琢磨后,她建了一个“雷甸成校教育信息发布”微信群,发布“保育员、育婴师”培训信息。借助于自媒体信息几何式复制带来的乘法效应,微信群一天就集中了200多人。参与培训的学员明显体会到一个“快”字。学员课上没有学透,教师第一时间微课指导;哪里有招工信息,群里就会及时发出来。结果,这期培训质量非常高,学员全部过关。
试点成功后,潘晓利开始推广微信群。她带着教师走村串户,实地了解村民的培训需求,遇到不会使用微信的村民,潘晓利就手把手地教他们。几年下来,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年龄、不同需求,潘晓利精准锁定对象,累计建立了158个微信群,群友达3万多人,不少群爆满后又建了二群、三群。潘晓利则同时担任这158个群的群主。“我的微信里,大多是农民朋友。每天工作再忙,我都会进群看看大伙反映了哪些问题。”潘晓利说。
为了服务好这个庞大的群体,潘晓利绞尽脑汁。她邀院士、专家、教授前来传经送宝,请当地的种养殖大户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带领村民致富。前阵子,潘晓利还成立了一个“好帮手”工作室,汇聚法律、公安、卫生、医疗等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农民朋友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可及时得到专业解答。德清农民沈有根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半年前,沈有根开始尝试养殖青虾,但产量始终不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雷甸成校“青虾养殖技术指导与交流群”。在表达困惑后,潘晓利很快联系了水产专家,专门针对沈有根等一批新养殖户开展了4期青虾养殖培训。“如今虾塘的产量上来了,我的经济收入也上来了。”沈有根兴奋地说道。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更离不开新农人。为农民培训几次并不难,能点对点长期跟踪培育,把新型职业农民‘扶上马’‘送一程’,吸引更多人留在家乡,为建设美丽乡村出力,这是更重要的。”潘晓利说。
开发“美好生活”课程、自创诚信积分
她让村民懂得,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漫步在雷甸成校的校园里,花坛里、窗台边、小路旁……目之所及,一盆盆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多肉温暖而又充满生机,这些都是学员们的杰作。在雷甸成校,多肉种植课程是最受学员欢迎的课程之一。“养肉就是养心,多肉不仅可以装点环境,还可以装点心情,这些细碎的美好、点滴的小确幸,可以让学员遇见更好的自己。”潘晓利说。
潘晓利告诉记者,每一个走进成校的村民不外乎提升学历文化、培训职业技能、掌握农业技术、参与社区活动这4类需求,而这背后是村民共同的愿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带着这样的思考,潘晓利开始致力于“美好生活”课程的开发。美食课、花艺课、雕塑课、养生课……她不仅参与设计和开发课程,还跟着学员们一起学课程。学员张阿姨是一名家庭主妇,习惯了每天买菜、做饭、接送孩子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自从报名学习“美好生活”课程后,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这里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交到朋友,让我们这些家庭主妇也懂得了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意义。”
让潘晓利惊喜的是,“美好生活”课程,不仅激发了村民对生活的热情与自信,还使他们表现出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作为。一些学员作品甚至成了向社会推介德清、助力德清全域旅游的一张张名片。在今年3月的莫干山赏花节上,雷甸成校的学员用花瓣拼出的一幅幅创意画引来了央视媒体的关注,一个小小的展示摊位在央视的出境时间足足有3分多钟。5月的第十三届雷甸枇杷文化节,雷甸成校摆出10个摊位,展示农艺特色课程中的学员作品,引得大量市民驻足欣赏……
为了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潘晓利还创造性地推出了诚信积分。根据学员平时的出勤率、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给予学员相应的学习积分,这些学分可以用来兑换参加其他培训。“爸爸妈妈的努力能给孩子带来学习的机会,家庭女主人的勤奋学习能给男主人带来学习的机会,学员们的学习热情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潘晓利说。
调研、走访……连轴转的工作节奏
她却说,甘愿做默默奉献的服务生
今年8月,潘晓利把原来成校的老旧办公室改造成爱心驿站。经过简单的装修,再加上绿植、书籍的点缀,这里显得宁静又温馨。爱心驿站24小时开放,白天作为休息场所对有需要的人开放,晚上则“变身”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大学生等群体提供创新创业学习、交流的场所,室内的电脑可以用于网上自主培训。“这个小小的爱心驿站,既是对小镇爱心的传递,也是对小镇诚信的考验。就像是夏日的树荫、夜晚的明灯,它一直在原地张开怀抱,温暖着每一位走进来的人。”潘晓利说。
为了学员的精彩,甘愿做默默奉献的服务生,做能让他们的人生一点点抬高的小石头,这正是潘晓利当初毅然选择来到雷甸成校的初衷所在。每天奔波在农村田野,帮农民朋友和专家学者搭桥牵线;为了呈现最佳的培训效果,一次次完善培训内容、一遍遍修改活动方案;烧水泡茶、准备培训材料,事无巨细样样参与……在潘晓利的人生字典里,加班加点是最常用的词。学校会议室里的一张会议桌见证了潘晓利的忙碌。一张普通的会议桌,有时是培训桌,有时是诊断桌,有时是展示桌,更多的时候是办公桌和材料整理桌。
曾有人问潘晓利,当一名成校校长,成就是什么?她说:“学员微笑着拿到证书的刹那,热情地说感谢老师的刹那,因为培训找到好工作的刹那,都让我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潘晓利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不管怎样,我们内心始终坚持,因为我们是那么多人的导师,我们是基层建设者的铺路石,我们是百姓实现中国梦的奉献者,我们是振兴乡村的点灯人,把光明留给更多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