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如何看“树木”,更看“森林”? 特级教师谈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2-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张纯纯

“我们很多教师上课只看树木,不看森林,总是纠结于一堂课的细枝末节,脱离了科学教学的本质。优秀教师应该像老鹰一样俯瞰科学知识,把许多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整合成单元,从而进行系统性的单元教学。”在全国中学科学特级教师研修联盟首次活动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七届课堂节初中科学专场活动现场,浙江省中学科学特级教师陈锋的这番话引起了台下近200位科学教师的共鸣。

何为单元?来自台州市的科学特级教师韩月红给出了更为明确的答案。“所谓单元并不是教材上所划分的内容单元,而是整合的、情境化的,以大任务、大项目或大观念为主线来设计问题并组织活动,以任务或项目的完成为标志的学习单位。”8年来,韩月红执教了300多节科学课进行实证研究。她强调,单元教学设计一定要回归到一个元问题,即科学学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一定是指向核心素养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

在韩月红名师工作室优秀学科带头人应良西的《人工肾》展示课上,一个关于“尿毒症女儿,妈妈拿什么拯救你”的真实社会新闻首先被抛了出来。从这个真实情境引发出来的工程问题,就是这堂课的主题:设计一种人工肾。“在整个单元设计中,我们选择先让学生‘卷’入一个真实情境,再激发学生去学习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等背景知识,之后进行人工肾设计、肾脏解剖、简易人工肾模拟制作等解决工程问题环节,最后进一步探究水盐平衡等问题。”应良西希望,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些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都能在自己的课堂里得到融合。

在课堂的最后,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请问透析液是如何配置的?”这个问题的生成让台下的教师们都非常兴奋。来自吉林的生物特级教师李明霞认为,有效学习的最高阶段就是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好问题,“我历来主张最好的课堂,就是学生能够主动提问,甚至质疑教师的课堂”。

同样设置了真实情境,并进行工程问题解决的课堂还有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师团队江艳春和夏妙红的展示课《大气的压强》。“作为一堂复习课,它打破了传统的列知识点、讲习题的方式,而是通过一个简易吸尘器的制作,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良好的迁移,可谓是别开生面。”点评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蔡铁权赞叹。

江艳春介绍,在对“压强”这一单元主题进行一系列序列任务的设计时,“了解前概念”是她们所做的第一步。

“当你用吸管吸饮料时,你认为饮料是怎么进入口中的?”

“你能用吸管将真空环境中的饮料吸起来吗?”

“你认为吸盘为什么能将玻璃提起来?”

“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大气压是如何将玻璃托起来的吗?”

……

这些学情调查访谈中的关键性问题使得江艳春和夏妙红发现,学生们存在着“吸”的观念根深蒂固,大气压力的方向识别不清,对大气压的认识浮于表面等问题。“学情调查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单元的学习目标并分解到每一课时。那么科学课到底要学什么,要设立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我们认为科学概念的深度理解和科学概念的灵活应用都必须被重视。”江艳春说。

李明霞把这种单元教学的模式看作是问学科之道的重要策略,而学科之道的最高框架就是核心素养,“我更愿意把核心素养称为跨界素养,因为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一种到未知的世界里也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一种跨界的思维碰撞”。

“单元设计告诉我们知识是整体化的、系统化的。一个单元的课与课之间,应该是有结构的,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只强调单一课时的课堂,知识是碎片化的。”从事教学设计研究已25年的蔡铁权,一直推崇单元整体教学。“从科学核心素养到单元设计再到具体课时设计,这是一个目标分解的过程。而要将这个过程做得更完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