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进“国优计划” 培养更多“大先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自今年7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国优计划”)以来,各试点“双一流”建设高校便开始积极招生,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好苗子”。目前,首届“国优计划”学生遴选工作完成,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清华大学等30所试点高校共录取1636人,各校培养工作全面展开。

    “国优计划”无论是从培养院校、培养层次,还是从生源选拔角度而言,都呈现出“少而精”的特点,其目的在于严把质量关,培养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这是着眼于提升教师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以夯实基础教育这一教育强国战略的基点。同时,“国优计划”对于理工科专业以及科学教师培养的倾斜,无疑有助于为科教兴国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实施“国优计划”是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应然之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主体。“国优计划”首批30所试点“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83%的高校为理工科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这些高水平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既能发挥学科优势、资源优势,也能促进教师教育制度创新,是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有力举措。

    实施“国优计划”是回应新时代科学教师培养的内在要求。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离不开更多具有科学家潜质的科学教师。长久以来,科学教师不仅是中小学教师中的“短板”,而且是我国教师培养中的“短板”。从整体层面看,我国科学教师培养水平远低于科学教育本身水平。“国优计划”的出台在于突破我国科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瓶颈,为中国培养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的科学教师。

    “国优计划”与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构成了“一体三柱”格局,被视为“高配版”公费师范生计划,备受关注和期待。那么“国优计划”如何才能培养出“顶配”的中小学科学教师?

    “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须以新时代“大先生”为目标,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大国良师,以笃行“四有”好老师为实践路径,锚定新时代教师的精神坐标与实践向度。无论学生是否为师范类专业,但凡要成为教师,都须深刻体悟教育家精神内核,秉承“师道”信念,坚定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树师道之尊严,立师道之品性。

    “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需以创新培养模式为着力点。对于“国优计划”研究生而言,需以创新培养模式为抓手,在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基础上持续改革,如上海交通大学“国优计划”研究生“3+3”培养模式(教育学院、学科学院、实践基地三方贯通,教育学导师、学科导师、实践导师合力育人),彰显出“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科学研究+教育实践”的培养特点。除此之外,还需探讨如何加强本硕一贯式培养,以及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下,如何契合地方需求、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国优计划”研究生须开设“定制化”教师教育课程。“国优计划”研究生与普通研究生、师范生开设课程有所区别,“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学习学科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系统学习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因此,高校应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开设“定制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不仅应满足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修满26学分的指定课程,而且应保障课程质量,即由专业化、多学科、高水平教师教育者基于“国优计划”研究生学习基础,为其量身打造教师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中既应包含教师教育的基本理论,又应囊括教师教育的前沿热点,以期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全面描绘教师教育图景,并引导其深入思考教育问题、把握教育规律。

    “国优计划”需为研究生提供适宜的教育实习,强化教学技能。教育实习对于“国优计划”研究生而言,可能是一个陌生又新奇的领域,在他们以往学习过程中,学科课程侧重学科知识、技能与研究,较缺乏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教育实习对“国优计划”研究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让每一名研究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经历真实教育教学的考验,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复杂性、长期性,体验到教学的真实震撼以及来自师生互动的微妙反应。如此,才能让他们体悟教育教学魅力,坚定立德树人的初衷以及躬耕教坛的志向。

    “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应建立精准且个性化的导师指导机制。“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是国家意志、高校使命、学校之责、社会之责的体现。在政府—高校—中小学—社会共同育人的机制下,导师需提供多方位、全过程、系统化、个性化的指导。这就要求每一位“国优计划”研究生至少具有学科导师、教学导师、实践导师三名导师,这三名导师须是经过遴选后的专家教师、教学名师或骨干教师,他们在起到良好榜样示范作用的同时,能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全面助力学生成长为未来名师。

    总之,“国优计划”作为高质量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赛道,符合国家需求、地方需求、时代需求,在探索实施的道路上,我们需让名校培养名师,让更多优秀学生学以致用,成为师德高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研究能力卓越的科学教育领域新生力量和领军人物。

    (作者系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