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农科底色 赋能乡村增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正午时分,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教授高青海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位种植户火急火燎地讲着自家大棚里的瓜突然“蔫”掉,几十亩瓜田即将“阵亡”的惨状。

    事态紧急,高青海午饭也来不及吃,火速驱车前往。经过现场勘查,他发现,是通风不良导致瓜果出现高温热害。高青海见状,立即指导种植户调配药剂,并现场示范管理技术,瓜果最终“起死回生”,也拉回了种植户因担心绝收而悬起的心。

    高青海是安徽科技学院派至蚌埠市怀远县唐集镇翟陈村的科技特派员。此举是该校助力实现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缩影。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安徽科技学院整合农、工、商优质学科资源和专家队伍,以科技创新为第一生产力,从周边农业产业特色出发,为服务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创建科技小院,探索“新农人”培养新路径

    谈到安徽科技学院在省内各地创建的“科技小院”,很多农户都拍手称赞。

    早在2013年5月,学校创建了安徽首个科技小院——当涂水稻科技小院。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秸秆与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当涂水稻科技小院带头人汪建飞介绍,小院成立10年来,已有28名研究生加入,他们带着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走进乡村、走向农户,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在小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合作企业主营产品绿色水稻产量增幅达21.8%。

    正如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牛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临泉牛羊科技小院带头人华金玲所言,科技小院的成立,充分发挥了导师的智库作用,也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服务中小种养殖户的机会。学生身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环境,得以打开知识面、提升实践能力。

    10多年来,学校在安徽各地创建的科技小院充分发挥了连接高校、企业、人才的纽带作用,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增压泵”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助推剂”。近年来,科技小院助力培育农业科技企业45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83家、家庭农场425家,实现粮食增产约3.5万吨,农民增收近1亿元。

    利用科技资源,开启“土特产”经济新篇章

    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通过“双百进村入企”行动,落实安徽省“科技特派员制度”。

    截至目前,学校累计有10个省级科技特派团、超300名科技特派员进入村镇或企业开展成果转化或技术指导,已成立萧县、利辛、蒙城、凤阳、寿县5个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全方位助力村民走稳致富路。

    自2021年6月以来,安徽科技学院基础生物实验中心主任崔峰便扎根在凤阳县枣巷镇黄咀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他观察到村里的农户零散种植小麦、玉米、黄豆等常规农作物收益微薄,便下决心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在“土特产”上多做文章。

    “崔书记来了后带着我们一起栽种糯玉米,还张罗着带大家一起建玉米加工厂,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村民李某说。

    整合人才技术,打造“乡间实验室”新模式

    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处稻田边,一座现代化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格外亮眼。与大学校园里常见的偏向于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的实验室不同,这所“乡间实验室”偏向于应用研究。

    “农户拿来一株水稻,我们要在几分钟之内给他答案,到底是什么病虫害,如何施肥,如何打药。”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学校农学院教授任兰天说。

    任兰天所在的“乡间实验室”通过无人机变量施肥技术,帮助周边农户解决了肥料浪费等问题。“安徽科技学院智慧农业”小程序的上线,进一步拉近了学校与农户的距离。目前,“乡间实验室”正在筹建“皖北农业大数据中心网站”,希望通过建立专家库的形式,整合各方智力资源,为农户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为小岗村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安徽科技学院与小岗村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今年9月,随着《安徽科技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与凤阳县小岗村战略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的出台,双方合作又将迎来新的高潮。

    安徽科技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深化与小岗村开展战略合作的方向,强调学校将蓄力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化赋能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推动“四个一”重点项目在小岗村落地生效,力求通过校地共同努力,打造“团队入驻、深度融合、成效显著、多方共赢、特色鲜明”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地合作新模式,创建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