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不能再跑量了
观课不能再跑量了
□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费岭峰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研究需要有理念的引领,也需要理论的支撑,但更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去落实,观课(或称“听课”)也不例外。上海市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夏雪梅博士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一书重点讨论“课堂观察技术”,围绕课堂上学生的“学”进行了研究,书的最后一部分还详细介绍了数据分析与过程解读的操作性方法。
读完此书,让我很自然地想起一线教师的观课状态。
相比聆听学术报告和交流研讨,一线教师一直更喜欢观课。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满满一屋子的教师,认真地观摩课堂教学,可一旦进入到评课、议课环节,屋子里的人数一下子就少了好些。
一线教师喜欢观摩课堂教学实践,却不太待见课后的评议交流,这让许多研讨活动的组织者颇为尴尬。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现今教师培训的机会过多,产生了一些疲劳和应付的状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线教师缺乏观摩课堂的基本技术不无关系。
许多一线教师是不懂得怎样观课、议课的。在活动现场,他们只是作为一位看热闹的旁观者,而不知道用专业技术来支持自己更加有效地去观察课堂。比如,虽然知道某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却不太了解考量这个目标达成与否,需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哪些活动,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作怎样的分析;再比如,要观察学生在某个环节的学习状态,他却不会设计相应的观察工具,等等。显然,观察技术的缺乏,既影响到了教师观课的积极性,也影响到了观课的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参与教学研讨活动的次数明显多起来了,许多学校对教师听课的数量有明确规定,每学期不少于10节是起码的,对新教师要求往往会更多。从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角度来看,这种规定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教师缺少必要的观课技能,现实中往往效果不佳,那句“听听激动,听完冲动,回来一动不动”的描述成了现今听评课活动效果的真实写照。
由此我想到,作为管理者,能不能调整一下:将规定听课的节数减下来,每位教师一个学期听5节或3节,甚至更少。然后对观课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从观课前的准备,到观课时的技巧,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作一个先期培训。我们可以请教师针对围绕所听的这节课,设计一些观课工具,同时要求后续对“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作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我想,能够这样观摩一节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比胡乱听10节课会更有帮助。
我当然不是反对多听课。向名师学习,与同伴交流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想表达的是,将观课的要求从数量上降下来,而把质量提上去。这不失为一种既减轻教师的时间成本,又能真正促进他们改变的新思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