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名师工作室”沦为个人“私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勿让“名师工作室”

沦为个人“私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孔小波

前段时间,一位同事参加了市直属学校教坛新秀比赛,没有入围大市复赛。得知消息后,她痛骂别人搞关系,说一等奖获得者J和某名师是“师徒关系”,而这位名师又是大赛评委,比赛有失公正。其实,我跟这位一等奖获得者J有过接触。个人认为,无论是课堂教学水平还是学科专业基础,J都是超越我的这位同事的。只不过我这位同事心理失衡,心里不服气罢了。至于J和这位名师是不是“师徒关系”,我不是很清楚。但是,这却引发了我对于现在到处兴起的“名师工作室”的一些思考。

建立“名师工作室”的本意是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效应,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然而,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将进入“名师工作室”作为以后评优晋级的敲门砖。名师掌握大量的教学资源,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而导师和徒弟之间的特殊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能为导师的权力运用提供寻租的空间和可能。例如:在职称评定中,如果导师是评委之一,就很可能影响评比结果的公正性。因此,有些人才迫不及待地要寻找一个“师父”,特别是“名师父”,好像这样就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其实,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领域由来已久的异化问题。

一、教师晋升空间的路径狭小

由于我国教育工作者基数的庞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福利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教育领域的晋升制度一直没有得到完善。教坛新秀评比、优质课比赛、教学基本功大赛、论文写作等领域仍然是教师争得头破血流的必争高地。所以,有的教师才想通过“名师父”找到通往花开彼岸的一条终南捷径。晋级职评前四处“公关”,搞得一片乌烟瘴气。

二、教师学术精神的本体性式微

追名逐利的思想在部分中学教师身上也有所体现。我们一些教师根本不是奔着学问和教学而去的,相反是轰轰烈烈地搞关系、谋利益、装名头。他们将一种非常单纯的师徒传授关系利益化、依附化、复杂化,在晋级评优过程中,把师徒关系庸俗化。有些教师宣称自己是“某某的徒弟”,拉大旗作虎皮,以此来获得强烈的存在感,寻求他者的崇拜式认同。在公开课中,执教教师宣称自己是某某著名教授的学生,好像自己是什么大人物似的。课堂教学跟“是谁的学生”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吗?师父学问做得好,不一定代表徒弟也是一位高徒。师父的名头往往成为某些人沽名钓誉、招摇撞骗、装点门面的招牌。

三、教师专业化内在原动力的缺失

唐江澎老师在《说说我的专业交往圈子》一文中,表明自己有四个交往圈子:课程专家圈子、教材专家圈子、命题专家圈子、语文教学圈子。而我们有些教师,除了几个同事之间聊聊八卦之外,还能跟哪些人聊些什么专业的东西呢?一旦教师们缺失精神追求,而又没有合适的专业圈子,就会选择走捷径的法子。教师专业交往圈子的狭隘与异化,本质上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内在原动力缺乏的体现。

因此,要让“名师工作室”这一优质资源真正发挥辐射、引领等积极功用,而不是沦为少部分人藉以牟取利益的“私器”,除了需逐渐完善教师晋升制度,最重要的是要重塑教师学术精神,真正选拔一批迫切希望走上教师专业化道路、奔着自我完善而去的优秀教师,利用“名师工作室”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