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 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

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

□ 胡梦甜

“只有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才能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只有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才知道开发区人才需求的动向……”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一番话吹动了职业教育改革的“一池春水”。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两个词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被频频提起。但现实情况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空隙”,学生毕业后需要较长的“二次培养”时间。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如何有效对接?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在浙江省,不少中职学校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从人才培养中找结合点

3月21日,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俄语培训班正式开班,首期招收学生20名。校长王小林告诉记者,海宁皮革城即将开到俄罗斯,这个培训班就是为了配合企业走出去而开设的。

“职业学校要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就要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方式的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转’。”王小林深谙其道,“当下,行业发展速度太快,如果不和企业亲密接触,很难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海宁职高开启了“链上”教育

皮革是海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基于皮革产业链,学校对既有专业进行整合重组,成立皮革部,下设皮革工艺类和电子商务类两大类专业,涵盖皮革服装、皮革营销、平面设计、电子商务、影视影像等5个专业。“以往,皮革专业只能为企业提供某一类人才,建立了和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链,可以为产业链的前端、中端、后端提供方方面面的人才,大大解决了企业的‘用工荒’难题。”王小林说。

在永康经济从“小五金”向“大五金”转变、从“浪潮经济”向“总部经济”转型的区域环境下,当地企业已不满足于简单地从人才市场招聘廉价劳动力,他们更希望招到有技术、懂管理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出现人才告急的情形。身处全国最大五金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的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敏锐察觉到这一市场需求,开始为企业量身定制“永康技工”。

学校及时调整专业,将机电、电子电器、数控、模具等作为重点专业,辅之以电子商务、商贸英语、物流等配套专业,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吻合。师资匮乏,学校聘请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教材滞后,学校聘请课程专家、企业界人士组成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建立校本教材开发办公室,和企业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衢州东方商厦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5个大型连锁精品百货商场、6个大型连锁超市及120多个社区中心连锁超市和乡镇连锁超市的衢州龙头企业。为了让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当地龙头企业,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主动与东方商厦有限公司对接,中餐烹饪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专业分别对接东方商厦餐饮部、物流部、超市部、财务部。学校每年组织200余名学生到该公司实习,为公司累计输送50多名后备干部,真正实现了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工作中的“零”适应期。“企业的需求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方向与目标,只有将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该校副校长祝智力如是说。

从生产性实训中找切入点

“从今天起,我们的话房开始接续全省11个设区市的客服电话,每天的电话接听量从原来的5800个上升到7000个。”3月21日,江山职教中心客户信息服务专业的实训教室里一片繁忙景象。“学生的业务水平提升很快,非常满意率超过了97%。”杭州拓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浙江分公司10086项目组负责人刘大利用“忙而不乱”形容学生的工作状态。去年11月,该公司的10086中国移动在线服务平台正式落户校园,学生在校就可以享受和企业相同的实训环境。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第三产业的客户服务产业迅猛发展,客服专业人员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在学校设立客服点,对于学校而言,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对于公司而言,能够及时补员,扩充公司的人力资源。”杭州拓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丁筱蕾说。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不仅将联想集团浙江分公司、浙江中力机械有限公司、淳安企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引入校园,还把课堂搬进了企业。学校在雷迪森、凯悦等五星级酒店设立“企业教室”,开展“忙时实习、闲时学习”的分段式教学。酒店的厨房、大堂、会客厅等成了学生固定的教学场所。学生在酒店较忙的5月和11月进入“企业教室”学习,忙时(10:00—13:00、16:00—18:00)进行生产实训,闲时(14:00—16:00)进行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

引企入校、开设“企业教室”、引进真实的工作任务……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尝试从生产性实训中找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在杭州市职成教教研室主任张金英看来,生产性实训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对企业来说,节约了生产成本,缓解了用地和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对学校来说,把消耗性实习变成生产性实习,不仅节省了实习成本,还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技能。

从技术研发中找兴奋点

在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中,一些中职学校逐渐意识到校企在教学性实习场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只是初级的合作。要使校企合作迈向更高层次、走得更远,就要在技术研发和工艺流程改进等方面进行深层次融合。

永康职技校率先提出了“技术突围”的口号,成立模具产学研中心,下设研发攻关小组和创新实验室。以此为平台,学校联合永康市科技局、模具行业协会、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单位成立了“精密五金模具研发中心产学研联合体”,旨在攻克一批技术难题,研发转化一批科技成果,为当地五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产学研团队,“企业出题、师生破题”成了该校校企合作的一道寻常风景。在“电动工具压板扳手自动化铆接设备”技改项目中,学校攻关小组改变了20年未变的工艺流程,投入企业应用后,安全性提高,报废率降低,生产效能提高了一倍。在“角向磨光机输出轴平面倒角机”技改项目中,攻关小组改变了上料方式,完成送料、卸料自动化,生产效率提高了近两倍。

去年5月,浙江省餐饮业点心专业委员会由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发起成立。委员会秘书处常驻西湖职高,下设由省内点心名家和大师组成的专家顾问组。目前,在西湖职高的牵头下,浙江省的点心和点心制作大师的普查、统计工作已陆续开展,委员会将在此基础上建立浙江点心库和浙江点心人才库。“把行业协会引进学校,将行业内的优质人士聚集在这一平台,不仅使得业内的技术交流更为便捷,也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导师团队。”校长张德成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