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技术对语文阅读学习的支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桐乡市振兴西路小学 沈春梅

互联网络系统具有丰富的信息承载量,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预习资源,可以突破书本的限制,缩短认知的过程,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如何真正使学生乐学、善学?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了新的土壤。

课前网络预习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比如历史、科技题材的课文,由于受时空和学科的限制,与当代小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在学习时,理解上有不少困难。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词汇量大,背景复杂。学生对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晚清历史缺乏了解,更谈不上体会“圆明园在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以及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解决这一教学的重难点,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上网查阅图片和资料,了解这座皇家园林的占地面积、各景点及园林全景图和所藏珍宝书画的图片等,查阅火烧圆明园、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历史,了解晚清政府的软弱与腐败。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一文前,我给学生留了一项长周期作业——查查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学生们纷纷借助百科全书、科普网络、自然博物馆等开展信息搜索,在学课文时就能对书中的三种猜测说出自己的见解,说明文的学习竟成了有趣的科学大探秘。

随后,我留了一个小课题:恐龙作为地球上曾经的霸主,为什么没能延续繁衍,反倒是比它弱小的微生物却生生不息?学生再次回到课文抓关键语句,依据相关内容链接,最后达成共识:食物链的一头破坏了,整条食物链都受影响。恐龙体积庞大,对食物摄取量也大,很难迅速适应行星撞击地球后因气温骤降而带来的食物减少的变化。

三种网络工具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完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课外的世界更精彩。计算机网络教学以工具的改变促进教学的革命,iPad、iMarkup、blog、BBS等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能帮助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进行学习,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

1.iPad片段呈现,引发期待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组成iPad阅读小组,建立微信群,先在群里发布一个片段,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高年级教材中的课文,有些是经典作品的片段,仅仅学习课文获得的信息是十分片面的。比如学了《少年闰土》后,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查找出中年闰土的外貌和举止,学生大感诧异,有了阅读期待,我才向学生推荐鲁迅的小说《故乡》。带着问题读经典,学生会读得更专注、更深刻。

2.BBS群文阅读,多向互动

同作者或同主题下的群文阅读,借助BBS、blog等平台开展多向互动讨论,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习了《草船借箭》,好多学生认为鲁肃老实胆小,我追问,从哪些细节看出?然后链接《刮目相看》一文,让学生自己去咀嚼感悟。不少学生有了之前的阅读经验,还会主动查阅《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3.iMarkup阅读批注,摘记便捷

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怎样积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根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巩固阅读的效果。可由于做读书笔记费时,笔记又容易遗失,许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懒得动笔,只能囫囵吞枣,读后印象也不深刻。针对这一现象,我让学生在iPad上下载电子阅读批注软件iMarkup,在文本上及时旁注,就如同在书本上做笔记一样方便,而每一篇批注记录事后都可以在阅读历史中查得到,而且易于携带,教师在检查时也一目了然,可以针对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开展主题性研究。这使得阅读变得丰富而灵动。

移动互联网技术对语文阅读学习的支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抄句子     下一篇:个性教师是刺头还是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