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洞”管学生,谁解其中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挖洞”管学生,谁解其中味

□胡欣红

近日,贵阳清镇市博雅国际实验学校在宿舍门上挖洞一事,引发了热议。

不少学生认为在寝室门上开个洞,感觉怪怪的,质疑学校此举侵犯隐私权,“不如把门也直接拆了”。网友纷纷表示,“学校这不是一本正经地破坏公物么”“不如把每个宿舍都安装上摄像头时时刻刻监视学生”……甚至有人痛斥宿舍“门洞”大开,上学如同“坐牢”!

针对“侵犯隐私”的质疑,校方表示每个宿舍内都有学生独立的洗手间和足够大的隐私空间,如果学生想换衣服或者有其他隐私权都可以得到保障。

在倡导多元化、个性化的今天,隐私权被视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格权利,到底有没有受到侵犯,要以权利主体的感受为准。假如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如芒在背,学校的辩解或回避就属于强词夺理,是对隐私权的误解。

学校破坏公物之说或许只是戏谑之词,而侵犯学生隐私权却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是,在宿舍门上开洞绝非个别现象。是学校不知道开洞之举有侵犯隐私权之嫌吗?非也!之所以明知故犯,学校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方便老师查寝,更好地管理宿舍、保障学生安全。” 这样的回应,道出了众多学校管理者的心声。

简而言之,学校和教师有管教学生的权利,而管教权与隐私权之间确实存在冲突,尤其是中学,这对矛盾特别明显。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稚气未脱、心智尚不成熟,但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行为具有明显的叛逆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中学的升学和安全负担压力山大,存在严格管理的强烈内在需求。两难之间,很多学校往往“两害相权取其轻”。

或许,有人会觉得所谓的升学和安全压力是学校在推卸责任。其实不然。对于学校而言,只看分数固然没有明天,但没有分数就会连今天都过不好。应试压力下,统一规范的管理无疑是有效的应对之策。相对而言,安全更是悬在学校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学生安全本来只是底线问题,但在目前学校担负“无限责任”的情形下,学生哪怕在校园有丝毫闪失,学校似乎都难辞其咎。毫不夸张地说,与家长打官司,学校“每打必输”几乎成了一种常态,学校管理者们怎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与“一票否决”的安全责任相比,得罪学生、被指责侵犯隐私权又何足道哉!

一言以蔽之,只要学校所背负的安全枷锁与升学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管教权冲破隐私藩篱的纷争就无法根除。宿舍门上的洞固然可以堵上,但学校管理者心中的“黑洞”却难以填补,完全可能放出比“挖洞”更出格的大招。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和众多有识之士推进校园安全立法的强烈呼吁,破解学校的现实苦衷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课改和立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管教权和隐私权的边界得到科学合理地厘定之前,如何把握两者的平衡之道,做到适度使用管教权,避免与学生隐私权发生冲突,可谓任重而道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