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总分语段教学的“三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三年级总分语段教学的“三味”

□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罗丹红

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范例是一棵智慧树。树状结构在大自然中是一种生态结构,大到江河的流向、铁路公路的运输线路,小到人体的血管、树叶的脉络。树状结构里流淌的是智慧、高效的因子。

语段教学是三年级的重点,它们前承字词句,后启篇章文法。教材中许多语段是段式结构教学的范例,单总分段式的课文就有11篇,占了17.19%,涵盖了总分段式的所有类型:总分、分总和总分总。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建构语段概念、准确把握语段结构、规范学习典型表达呢?笔者尝试运用范例教学,从概念的诠释、段式的建构、表达的迁移等方面来谈谈对三年级总分语段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概念的诠释:在精准的基础上要体现“情趣味”

学生初次接触总分段式,怎样才能给他一个美好的初体验呢?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常常用贴标签的方式告知段式概念。而笔者认为,好的范例教学能使学生通过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思维,寻找最佳路径,最终印证基本概念。

《秋天的雨》是三年级第一次出现总分段落的课文。一位教师在学生初读感知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教师先让学生找找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如果这几句话相当于是6个队员,让你选一个小队长,你会选谁?并说说理由。学生们都选了第一句。教师引导学生:在段落前面总领这一段意思的句子,我们把它叫作总起句。它相当于一个小队长,这个小队长在这段话中下达了一个命令,每个队员都要围绕着这个命令,你能从第一句话里找到“命令”吗?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说:五彩缤纷。教师小结:后面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树、金黄色的田野、橙红色的果树、五颜六色的菊花都是为了表达“五彩缤纷”的意思。像这样的段落,我们称之为总分段落。这样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吗?请你找一找。学生很快发现第三、四自然段也是总分段式。教师让学生任选一段,运用刚才读段落的方式仔细阅读,把自己的发现跟同桌交流。

这里,教师基于三年级孩子的认知心理,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找队长、找命令,帮助学生认识总分段式,同时还教给学生抓“中心词”进行理解的方法,化抽象的概念传递为具体的感知。通过范例,学生首先达到“个”的认识,再达到“类”的认识,进而达到规律性的认识,最后还通过自己的体验,理解了总分段式的概念,让枯燥的解释变得有情、有趣。

二、段式的建构:在精确的基础上要凸显“思辨味”

总分段式的概念清楚了,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结构图式,让学生既能把握语段内容,又能掌握语段的语言特色和结构特点呢?思维导图的介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思维导图需要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呈现在图形的设计、文字的提炼以及整个导图的架构中。这一过程中,提炼文本的主干,梳理语段的脉络,品赏文本的写作顺序、方法等,是导图的主体部分,而对主体部分的信息提炼恰恰是学生所欠缺的。

三年级上册《花钟》的第一自然段是总分段式,写了一天之内不同时间开放的花是不同的。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提炼主体信息,绘制思维导图:

第一次是通读,思考“语段写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总起句中提炼导图的主题词“不同时间花开不同”。第二次是品读,让学生静静思考分述部分“每一句写了什么”,学生提取句中关键词“景物和开放词”作为导图中二级支干的内容。梳理好了语段内容,思维导图就绘制成了。第三次是回读,让学生根据导图同桌之间简要地复述第一自然段,在复述的过程中理解作者表达的“言之有序”。再就导图中的“开放词”在小组中讨论:同样是写花儿开放,为什么运用的词不一样?在比较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言之有味”。

上述例子中,思维导图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对段落的构建进行分析、判断、整合,图文结合、以图解文、以文释图,生动准确地反映课文内容,强化段式结构,在教学中收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积极效果,从而让学生学会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

三、表达的迁移:在精妙的基础上要彰显“语用味”

当下,新版课标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从“阅读核心”转为“读写并重”。由于总分段式结构关系明确,段落主题鲜明,因此运用总分段式进行表述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三年级下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自然段的教学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段。(课件出示: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展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这段话总共有几句?分别写了什么?把它们圈一圈。

生:3句。分别写了珊瑚、海参和大龙虾。

师:作者是这样排队的,我们能不能换个方法给他们排排队:海参、珊瑚、大龙虾?

生陷入思考,只觉得不妥,但无法说出不妥之处。

师:我们平时排队都会按一定的顺序,你们关注一下它们的活动情况。

生:作者是按活动速度来排的。珊瑚固定不动,最先写。海参蠕动比较慢,排中间。大龙虾划过来、划过去,速度最快,排最后。

师: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海底的动物们可有趣了!

师:把这句话加在开头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生:变成了总分段式。

师:加在结尾呢?

生:分总段式。

这里,教师注重片段构思能力的培养,对本次训练有一个明确、具体而又单一的目标:尝试用总分段式改写文本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知道了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言之有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述——言之有序,还学会了并列段式与总分段式之间的自如转换——言之有法,给高年级的谋篇布局打下基础,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再一次印证了通过范例学习的知识是活跃的、有生产性的,能够使学习者不断发展能力,进行独立学习。

在中年级,总分段式只是其中最基本的语段类型,还有并列式、因果式、承接式、递进式等。对学生而言,总分段式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履历、一种经验、一种方式、一种导向。学习总分段式不是为了占有它,而是为了感知它、享用它。通过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习过程,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年级的语段教学彰显情趣味、思辨味和语用味,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范例意义的最大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