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催生成都体育教育蝶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3年5月,在金沙足球公园举行金牛区首届“金盟杯”校园足球联赛。
黄康毅 摄 2023年11月,成都市实验小学北新校区开展以“强健体魄 接力青春”为主题的秋季体育节暨第六届田径运动会。
何四云 摄

   武术、足球、跳绳、乒乓球……近日,记者一走进成都市迎宾路小学,就被操场上内容丰富的体育课吸引。学校校长陈雪介绍:“今天周二,四年级的学生正在进行体育走班课,学校打破传统的分班教学,让学生自选体育项目,由各有专长的体育教师走班上课。”

    而在今年9月开学伊始,成都市金牛区就进行了“1+4+N”特色体育育人模式探索,金牛区的优势项目跳绳、足球、乒乓球将在区域内所有中小学普及,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在初中、高中得以更好地延续。

    如今,体育走班制教学、区域整体推进特色体育项目、贯通式体育人才培养、馆校课程开发……已成为成都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

    “大运会让我们见证了竞技体育的力与美,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和反思:体育教育如何面向人人,确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体教融合,怎样发挥其在教育中的综合价值?”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敬仕勇表示,成都大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推动全球青年大学生相聚相知、交流交往、增进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成都全市600余所学校100余万名师生参与服务大运,用心用情为把大运会办出高度、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贡献了教育力量。目前,成都市正在统筹规划如何转化大运会成果,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后大运时代”,成都体育教育的一场蝶变正在悄然发生。

      活用大运遗产,创生 体育教育新形态新理念

    “四川雄起!金强雄起!”近日,在四川省体育馆内,四川金强篮球俱乐部与外省俱乐部的比赛现场,来了一群热情洋溢的小观众。他们是成都市双林小学御风分校五年级的学生。

    在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他们有的拿着相机拍照,有的用纸和笔记录球员得分,有的仔细观察场上有无犯规情况……原来,这群学生不仅是来观赛的,还在体育馆进行着一堂别出心裁的体育课。

    大运会给成都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其中,大运场馆是最具象化、最可直接利用的。

    “体育场馆是连通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桥梁,相较于在学校接受式的、孤立场景下的学习,体育场馆能提供全方位感知的学习环境,不仅能让学生真切感受运动竞技之美,还能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体育教育的深度学习。”成都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徐勇告诉记者,今年秋季学期一开始,一大批中小学就在积极联络大运会场馆,协同推进体育馆校课程开发。

    成都市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尹玉华介绍说,成华区在成都申办大运会时,就启动了馆校课程的探索与开发。如今,已经搭建起“四川省体育馆——‘篮’世界‘球’精彩”“东安湖游泳馆——‘泳’往直前”“川大望江校区体育馆——感受跆拳道的精彩”等大运馆校课程框架。

    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中学体育馆是成都大运会唯一建在中学校园里的场馆。学校德育处主任唐福明告诉记者,依托大运场馆的设施条件,这学期学校新开设了对场地要求相对较高的羽毛球、游泳、竞技啦啦操等选修课,还利用学校游泳馆、健身房开发了“生命教育”系列课程。

    除了场馆等有形的遗产,成都大运会还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大运会期间,成都FISU(国际大体联)世界学术大会成功举办,国际大体联教育委员会聚焦全面发展、公平普惠、开放交流、守正创新4个方面,发布了FISU世界学术大会《成都宣言》。

    “FISU世界学术大会启发我们更深刻、更全面、更长远地思考体育的育人价值,体育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要让学生更加喜欢运动、热爱体育,同时也要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敬仕勇表示,成都市将借鉴FISU健康校园理念、标准和体系,按照教育部建设全国健康学校相关要求,全面推进涵盖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健康校园行动计划。2023年成都市已有12所学校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融合课程贯通培养,提升学生体育运动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我们用茄子当作接力棒时,学生们的状态和平常体育课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更积极、更欢乐。”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体育教研组组长聂凯对学校“以体兴劳”的融合课程很有感触。在他看来,劳动课程与体育元素有机融合,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体会劳作的艰辛,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大运会点燃了成都全民运动的热情。怎样的体育课堂才能更受学生欢迎?如何发挥体育在教育中的综合价值?围绕这些问题,成都市新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指南和教学指南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指南将聚焦提升课程吸引力,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积极推进体育幸福课堂的改革,鼓励各校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有更多选择,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和体育的幸福。

    类似磨子桥小学分校“以体兴劳”的融合课程,也是成都各中小学构建体育幸福课堂的主流选择。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悦湖学校探索体育与安全融合的育人模式,开展室内外体育安全课、家校共育等“以体避险”实践;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开发了“体育课中的情绪调节方法”“勇敢者的游戏——对抗球”等“以体育心”体育课。

    体育考试会不会让运动变成另一种负担,影响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幸福感?为了不让这样的担忧变成现实,成都市正构建“四维一体”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将从体质健康、技能掌握、运动参与、健康知识等四个维度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素养。

    除了在横向上开发馆校课程、融合课程,优化评价体系,成都部分区域还积极探索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课程有机衔接,体育人才培养一体贯通的育人体系。

    ——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区域整体推进校园足球的创新实践》获国家级教育成果二等奖,构建了“幼—小—初—高”15年全学段贯通的足球课程。

    ——金牛区正在全域推进的“1+4+N”特色体育育人模式,要求各中学在小升初多校划片和初升高指标到校、艺体招生等政策基础上,形成“1+4+N”中小学体育工作联盟,促进学生在同一体育项目上得到连贯的、梯次上升的培养。

    “要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幸福感,还要在课外、校外下功夫。”徐勇说,为增加学生校内外体育运动的时间和质量,成都市将持续推动“课间清空行动”,让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动起来,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保障学生校内1小时运动时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时长。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家校共育,成都市正在开发学生居家运动在线课程资源库。

    拓展“体育+”教育资源,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

    今年暑假,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的教师们多了一项特殊的“暑假作业”——思考如何将学校的武术和阅读两大特色结合起来。学校执行校长王丽说:“大运会使得学校和老师对体育内核、体育教育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体育教师,要在更加广阔的思维和视野中思考,才能创新教法,获得专业成长和职业成就感。”

    成都市教科院体育教研员罗亚和告诉记者,在大力推行“体育+”融合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各校逐渐形成了由“体育教研员—学校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组建而成,融教学、教研、管理为一体的教研共同体。不仅教研员、校长、教师同台论道,各学科教师也打破专业壁垒,进行跨学科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大运会期间,成都教育系统60余名教师深入参与大运会执委会工作,350余名业务骨干和80余名志愿者深入参加学术大会组委会工作,67名优秀师生代表担任火炬手、护跑手,18个区(市)县54所学校的63名体育工作者担任7个项目的技术官员。这份宝贵的大运遗产也启发成都市教育局谋划起跨学段体育师资的互助提质行动。

    “同一体育项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虽然不同,但教学理念是相通的。跨学段的沟通交流,能让教师的育人视野更全面、更深远,课堂教学更精准、更高效。”徐勇介绍,成都市还将进一步加强同成都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高校的合作,为促进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理念更新、教法改革提供更多支持。

    “‘后大运时代’,成都的体育教师不仅要身体强健,还要头脑灵活、心灵舒展。”据介绍,借鉴大运会竞技体育与人文学术交流交相辉映的模式,成都市教育局也在对开展了12年的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大赛进行升级迭代,将原来区域整体推进的粗放型竞赛,细分出“蓉新杯”“蓉菁杯”“蓉卓杯”3个赛道,分层培养锻炼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卓越教师,并在技能竞赛期间组织系列教学比赛和科研活动,让教师们在开展专项运动技能比拼的同时,了解最新教学理念、加强经验交流,更好地发挥以赛代培、以赛促研的作用,促进全市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把“健康第一 面向人人”的理念落地落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月末荐读     下一篇:高校如何服务乡村美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