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校园 ——杭州市新城实验小学“移动学习型智慧校园”建设纪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4-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会“说话”的校园

——杭州市新城实验小学“移动学习型智慧校园”建设纪实

□闵 群

学生们人手一支红色的智能点读笔,开机、扫码、听读,清脆的童音不时飘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仿佛寻宝一般,杭州市新城实验小学的学生们热衷于探索校园。他们的工具,有时是一支神奇的点读笔,有时是一个轻巧的平板电脑。因为从教室、走廊的布置,到绿植、花卉的栽培,校园里处处蕴藏着“玄机”。这是一所可点读、会“说话”、随处可以学习的学校。

让墙面、地面、物品都“说话”

“chalk(粉笔)、curtain(窗帘)、dustbin(垃圾桶)……”每次经过走廊,101班学生郁佳莹都要拿出智能点读笔“点”几个单词来读。这些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孩子们爱上了英语学习。这正是现代外语教育所强调的,语言学习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为此,新城实验小学从校园信息技术环境入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不只墙面会说话,新城实验小学的地面也覆盖了点读系统。校园内的各个长廊和景点,教室里的各类物品,都被教师们赋予了点读功能,他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需要,创设了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点读环境,营造出生活化的英语学习氛围。而人手一支的智能点读笔就好比马良的神笔,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仔细聆听、漂亮发音,在课堂外自由点读、拓展学习。

除了全覆盖的英语点读系统外,随处可见的二维码使该校每个角落都蕴含着学习资源,学校处处皆是课程。教师们有心、用情地打造着一个会“说话”的校园,挖掘各类可供孩子们学习的资源。他们把校园中的植物、事物、展示等制作成二维码,把相关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移动学习资源。只要拥有移动终端,不仅可以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也可以实现零碎时间内的片段化学习。

环境是课程,师生是课程,新城实验小学甚至还鼓励师生一起围绕着主题资源,自主研发、设计二维码课程。于是,精彩纷呈的各类绘本故事、记录点滴的班级成长日志、“有礼学子”获得者的明礼故事等,都借由一个小小的二维码,成为可以“藏在口袋里”的学习资源。例如,该校“射御长廊”在展出学生书画作品的同时,还会配套推出一个二维码,记录着学生作品的构思、内容、创作步骤和方法,其他学生只要通过扫码,就能学习相应的创作技巧。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二维码就是一门微课程,通过扫码,环境也能开口表达。如今,一门门二维码课程“贴在墙上”“长在树上”“开在画上”,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立体、融合。

资源的开放,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且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界限,“半节课在教室里上,半节课转场到花园里上”这样的场景也时有发生。新城实验小学希望通过“移动学习型智慧校园”建设,让学校的围墙消失,让教室与校园的边界消融,让教育资源真正走向开放,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让智慧课堂更个性

课堂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只有敢于向封闭式的教学挑战,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潜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城实验小学“个性智慧课堂”便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推出的教育教学新尝试。

“用两三分钟时间播放画一幅向日葵的视频,绘画步骤、细节、技巧等一览无余,特别重要的步骤还能反复回放……”这是新城实验小学美术课上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微视频,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开展无缝学习,深度问题可以由小组合作探究,课堂正在向着开放互动、探究合作、综合实践、个性发展的方向转型。

个性化智慧课堂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还要能通过集成化的课堂控制系统,实时推送相关学习资源,方便组织课堂协作学习,实现教学评价同步。为此,新城实验小学创新引入“e课堂循环实证”的智慧研修方式,以帮助年轻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e课堂循环实证”的一个实证起点是学生,即要求相同学科的教师们在导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基于学生的经验起点进行前置学习,提前一周备课。导师利用在线即时交互功能发起主题讨论(引领教师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厘定教学目标)—群外独立备课(按学科收集平板资源包,各阶段即时练习,多元评价和即时评价的程序设计,零星教学设计等)—上传群再次发起群内讨论—同年级组交流—形成第一稿教案上传群内供大家分享(教案、PPT、课时练习和平板学习程序)—给学生布置前置学习内容—学生课堂实践—分组讨论优化前置学习内容—在后续班级教学中通过循环实证多次调整前置学习内容(应用于同年级多个班级)。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学科教研组的教师都要群策群力,优化前置学习的内容和流程。

“e课堂循环实证”的另一个实证起点是教师,即利用智慧教室,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分析与还原,让授课教师及伙伴们开展有效的教学分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每一位教师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与导师共同备课定初稿—录制整个教学过程—导师网络点播观看,引领学科组实证听研课—回看录制视频,个人反思(修改)上传交流—修改教学方案(教案、PPT、课时练习和平板学习程序),形成第二稿。第二、三阶段的流程与第一阶段相同,但教学方案源于前一阶段的优化稿。最后定稿收入到学校资源库。

每一个“e课堂循环实证”为期10天,如此高强度的课堂打磨有力地提升了年轻教师的智慧学习能力。“对教材的解读更深入,课堂驾驭能力明显提升,教学评价能更犀利睿智,教学反思也能修炼成章了。”新教师们感慨地说。

创建了智能化校园环境,也就落实了“校园处处皆资源、学校社会大讲堂”的理念,为新城实验小学探究开放式的混合学习和“空中课堂”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互联网的加入,移动课堂就是开放的空中课堂,除了能实现以“个人”为中心、以“小组”为中心的团队学习,更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综合性研究,还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如今,新城实验小学的“空中课堂”已经通过网络平台向家长开放,实现了家校共育,向兄弟学校开放,促进了教育均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