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凭啥成了“教授”
他们,凭啥成了“教授”
我省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群像解读
□ 黄莉萍
4月26日,普通的一天。
上午,郭吉成在自己班里上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后,起身前往建德。在那里,当地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师们等着他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观察的培训。
广西蒙山县,刘勇武正在为当地中小学骨干班主任们讲述着自己的教育故事。
一天忙碌的间隙,王彧钊捧起莫提默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傍晚,陈钦梳带着队员们进行着第二天大赛前的训练;刚回小镇的何铁勇总结着两天来参加省综合实践活动高级研修班的那些碰撞和启发。
晚上八点半,指导完6名徒弟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后,回到家的凌静开始了一项工作方案的补充工作。
……
这些忙碌在教育的不同空间和领域的教师,现在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正高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的“前世今生”
2016年6月,我省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改革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
打破中小学教师职称的天花板,基础教育界已呼吁多年。“此次改革,正是为了激发大家的教育激情,也希望能以此选拔出在教育领域有典型示范意义和较大影响力的教师。”省教育厅人事处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
132名来自中学、小学、学前、职教、特教等学段的教师,顺利通过评审、公示。
他们经历了什么?
“首先经学校、县(市、区)教育局和设区市教育局逐级考核、公示,共推荐194名教师参加全省评审。”省教育厅人事处相关负责人说,这194名教师又参加了论文鉴定、面试考核(含说课和论文答辩)两轮比拼,“可以说,最后这132位正高级教师,都经历了‘真刀真枪’的考验”。
仔细研究正高级教师的评审要求不难发现,门槛的确非常高。比如业务方面,需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在业绩方面,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对所在学校的发展或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此外,还有示范引领方面的要求,要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本教学领域享有较高知名度,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等。
“因为是全省范围的第一次评选,省里各学段最顶尖的老师都来了。起初我有些担心农村教师会在论文鉴定环节落下风。”已扎根农村学校22年的丽水市缙云县长坑小学校长刘勇武认为,参加评比的最大感受是“重师德、看实绩”。评审专家在提问环节都很关注他的日常德育工作实践及学校的办学成效。“这是重大的改革方向!更注重考察一线实践工作中的成效,是很好的风向标,给了教师们奋斗的方向。”刘勇武说,这让教师更加愿意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更有动力去农村或边远地区执教。
“注重工作本身的‘教授’级中小学教师的评审,有助于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创新,有助于释放一线教师的教学创造力。”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潘涌表示。
他们,凭啥成了“教授”
132名正高级教师,约占我省50多万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万分之三。
他们,凭啥成了“教授”?
“37年,我坚持了一个根本——把书教好!”
开创情景式语文教学模式;开发的3门选修课确定为省普通高中精品课程,并入选省教育厅选修课程推荐目录;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实施与课例研究》获省人民政府基教成果二等奖;在30余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百余篇论文中,有1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7年来,安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郭吉成一直坚守在一线讲台上,即便他先后获得省特级教师、省功勋教师等荣誉称号。“不管什么荣誉的教师都是教师,都应该在一线把书教好。”年近60岁的郭吉成,说自己始终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把教书当事业来做。“我一直坚持教学科学研究。我一直认为,放低眼光,研究自己的教学问题,是中学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和态度。”郭吉成认为,善于研究、反思的教师,真正懂得教学的本质,才能减轻自己的教学负担、学生的学习负担。
“不拒绝,其实就是迎接一次机会!”
1998年,杭州市乔司职业高级中学还没有心理辅导员,建立心理辅导站的任务交给当时只有3年教龄的凌静。她没有拒绝,甚至带着感恩的心态接下了任务。“整整两年,我把自己所有的寒暑假和周末都放在学习和考证上。”学习心理学知识、建立心理辅导站,艰辛的过程,凌静并不在意。她只看到,由此她的教育教学发展有了扎实的心理学支撑。她就是这样一直带着感恩的心态去迎接每一项任务和挑战。她的制胜法宝是学习。于是,她曾经是浙江工业大学某届在职研究生中唯一一个获得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是愿意在一年中参加两个90学时教科研能力培训的教师,为的是更好地带领学校的教科研队伍……
“老师们常常不愿意去做需要花很长时间,大量付出才有回报的事情。”实际上,已习惯每天工作长达10个小时的凌静,在不到40岁时,已经成为余杭区首个职业教育省特级教师;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两个全国中职骨干教师培训示范基地的授课专家。
在132名正高级教师中,诸暨市店口镇中心学校教师何铁勇是为数不多没有省特级教师荣誉的。他在乡村扎根近30年。1988年,他是店口镇西何完小的一名全科教师。“什么课都上,包括体育课。”下雨天的体育课怎么上?黑白扣子,加上用土布自制的棋布,何铁勇就这样开发起了让这所农村小学多年后成为全国十佳围棋育苗基地的围棋课程。从让少数学生在省市乃至全国比赛中摘金夺银的围棋教学,到让全体学生受益的中华传统文化——围棋文化的浸润,20多年来,何铁勇的课题一个个不断地推进。其中,3个课题获浙江省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1个获省人民政府基教成果奖二等奖。
缙云县长坑小学,一所偏远山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如今是有着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十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的名校。在这所学校,刘勇武成长为一名省德育特级教师。20多年的农村教育生涯中,他一直在探索,探索以培养农村儿童幸福生活能力为核心,以“生活技能”“劳动实践”和“活动美育”三位一体、面向儿童现实生活的非传统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开创了极具长坑特色的农村素质教育范式,为素质教育在农村推行提供了新的视角。”刘勇武这样自我评价。
“对自己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多做些思考!”
体育没有高考,反而给了教师们更大、更自主的育人空间;体育这门学科,随着现代价值体系的重构,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发生正面影响的双重价值会日益显现……
基于这样的见解,20多年来,温州第二高级中学体育教师陈钦梳一直思考一件事,“我的课堂,能给学生提供在成长过程中哪些应有的元素?”他的体育课堂上,逐渐加入他对育人理念的理解,“我的课堂,有运动技能的教学,更有学生品质的历练”。在陈钦梳看来,会运动、有精神、有规约、懂健康、懂合作,是体育学科应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
曾获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第一名的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校长王彧钊,是132名正高级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位。
还不到40岁的王彧钊坦言,教师要获得课堂自信才会有职业自信和自豪感。他有一个“一百十一”的秘诀:“一百”,即一百节名师课堂的实录阅读和视频观看,以此打下扎实的基础;“十”,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十节课;而那个“一”,则是青年教师不断寻找的有着高峰体验的一堂公开课。无论是在全国性的舞台上,在省、市、区级舞台上,还是校内的舞台上,“只要有课堂的高峰体验,就能寻找到自信”。王彧钊认为,教师从模仿到创作,再到对一线教学的实践研究,“做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对教师自身成长、对学生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